小孩笨怎么辦才好(對于笨的孩子怎么處理)
有的孩子成績不好,做事拖拉,他媽媽就會罵:和你爸一樣,或者和你奶奶一樣,和誰誰一樣……怎樣難聽怎樣噴。哈哈,孩子不是因為笨,也不是和家里的長輩誰一樣,即使是遺傳,只要沒有智商方面的問題,后天是可以彌補的,勤能補拙,所以后天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只是因為這孩子從小沒有養(yǎng)成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長期懶散,集懶成笨。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jīng)驗總結(jié),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笨的反義詞是聰明,我們來看看我們的孩子,有幾個是笨蛋?只要生下來沒先天性問題,沒有一個笨蛋,不提學習生龍活虎,一提學習低頭認蔫兒。這種“笨”是假象,是長期以來積懶的結(jié)果,主要有這兩方面形成的:一是思想意識的懶散。也就是“明日復明日的”的意識,長期積累就變成思想意識方面的懶惰,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會有什么樣子的行動,也就是思想支配行動。思想是個內(nèi)在的東西,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只有通過行動才能表現(xiàn)出來。兩者相輔相成,共促共長。長期下來,我們所看的就是拖拖拉拉這種懶散的行為。所以才有后期的說辭“笨”孩子。既然已經(jīng)形成了所謂的“笨”,那么我們怎樣解決這種“笨”呢?
首先,家長一定要學會放手,絕不心慈。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不要心慈手軟,不要一味地去幫他,覺得這才是帶娃的職責,這就大錯特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孩子剛學走路時,摔過跤,可能還不止一次,大多數(shù)父母(爺爺奶奶)選擇上前扶孩子,有幾個家長選擇鼓勵孩子“爬起來繼續(xù)走”“爬起來我在這呢”“爬起來到我這里來”。往后,長大上學了,每天早上把牙膏擠在牙刷上倒好,早飯端到餐桌上,又幫孩子收拾書包,然后提著書包送孩子上學。所以,在此,批評一下這樣的父母,甚至爺爺奶奶(包括姥姥姥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就是啟蒙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孩子最初的的思想意識是由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成員的教育形成的,哪怕是一個小小的事情都會助長孩子滋生懶惰的念頭,日積月累,孩子就會變成我們所看到的這不會那不會的“笨”孩子。我身邊有一個真實的事情:一個四年級的孩子,在一個零下20℃的下午,放學在路邊等媽媽來接他,等了2個多的小時(當時媽媽有事委托一位朋友來接……),這孩子手上帶的有手機手表不知道給媽媽、爸爸或者奶奶打電話,傻傻地站在路邊等,寧愿凍著也不知道求救,這是什么概念呢?反過來我們再來看看這孩子,體態(tài)超胖,走路慢悠,穿脫外套與眾不同很吃力,跑操時一直在隊伍的后面,這身材是誰給養(yǎng)成的?生活常識不會的太多是誰的責任?不言而喻。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從小就會影響到孩子,挫折感的培養(yǎng)也是從小開始的。放手讓孩子去嘗試著應該怎樣做,而不是越俎代庖,這時父母的角色是指導師,一句激勵的話,一個鼓勵的表情,都會讓孩子在困難(問題面前)爬起來繼續(xù)前行。
其次,家長一定要學會嚴格,決不妥協(xié)。孩子畢竟是孩子,偷懶還會時時發(fā)生。當他被老師批評了,或者哪一天參加活動太累了,回來都會有情緒發(fā)生,這個情緒大多是會是問媽媽:我今天太累了能不能玩會手機(或看電視),我能不能這樣能不能那樣。孩子會以各種借口要求父母這樣那樣,如果是我答復:不行。如果有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還會有多次,當多次發(fā)生時,當父母又招架不住了就開打,親子關系破裂,孩子學習生活就會處在和父母對著來的狀態(tài)。這時,父母開始知道要“嚴格”了,晚了!那么第一要求不能滿足孩子怎么答復孩子呢?讓他坐下來安靜地休息,或者聽聽音樂,喝水吃水果或者小零食,或者和父母聊聊今天怎么個累了?小憩解累,話說解累。家長把握好自己,如果第一次嚴格就不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妥協(xié)的事情發(fā)生。下面再說被老師批評了,有可能會反感這個老師,表現(xiàn)為:不寫這科目的作業(yè),每天早早去學校以抄別人作業(yè)來應付。這種行為在家里表現(xiàn)為:不讓父母看到他在寫作,寫作業(yè)時鬼鬼祟祟,當父母到他房間時馬上把攤在桌子上書本合起來……這些不正常的行為就暴露出已經(jīng)出問題了。這時不要馬上戳穿孩子,等寫完作業(yè),和孩子聊天,聊班級的事情,聊老師怎樣處理班級和學生的事情,最后再聊班里學生交作業(yè)的情況,是否表揚的了自己,等等。這樣看孩子的表情是否自然,是否前言不搭后語,慢慢地就會表露出來了。如果這個孩子隱藏很深沒被看出來,這時候就要采取和老師聯(lián)系的辦法,找到孩子詭異表現(xiàn)的原因了。所以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隨時發(fā)現(xiàn)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找到痛點才能防微杜漸。
第三,培養(yǎng)孩子的習慣,不能半途而廢。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培養(yǎng)習慣。”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一個好習慣,一個個好習慣會聚成一堆的好習慣,堆起來就是一輩子的好習慣,人的一生就是在無數(shù)次的好習慣中成就了自我。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所以,孩子的言行、習慣會造就一個不同性格的孩子,延續(xù)到長大后就是一種不同的人生和命運,這點只有我們長大后的人才能體會到。因此,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習慣非同小可,上學期間會決定了孩子的求學之路,將來會決定他的人生之路。如果我們在教育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路上偷了懶,想起來管一下,忙起來扔到腦后,時間越長,孩子會加倍地還給你的。
據(jù)網(wǎng)上一位家庭教育心理老師,在孩子的家庭問題調(diào)查中顯示,有“98%的青少年心理問題都來自于家庭”。我們也知道,于2022年1月,我國試行的《家庭教育促進法》已經(jīng)明確規(guī)定了家長的責任,第二章 家庭責任 第十四條“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樹立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承擔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用正確思想、方法和行為教育未成年人養(yǎng)成良好思想、品行和習慣。”孩子有問題,家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孩子“笨”的問題也是家長長期給養(yǎng)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