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個經典家庭教育案例(好的家庭教育案例)
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好的家庭教育,是中華文化的縮影,更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
最近碁小寶聽到一個故事:
一個家長帶著孩子去飯店吃飯,在門口遇到一個乞丐。大多數的父母可能趁機教育對孩子說:“你要好好學習,不然以后只能和他們一樣,沒有工作以乞討為生了。”但是這個家長卻語重心長地說: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以后讓這樣的人都有工作,不用落魄至此。”
什么樣的家庭有什么樣的孩子,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教養。
而父母的模樣,就是孩子的模樣。
好的家庭教育,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資產,也是子孫后代取之不盡的財富。
縱觀古今,家庭教育,給予孩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格局,是最好的門風
?
案例1: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育人先正己,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在學習認識這個世界。而認識世界的第一站,就是父母格局的樹立。
諸葛亮一生為國為民,克己奉公,為后人樹立了榜樣。他教育子女要有遠大的格局與志向,五十四歲時給八歲的兒子諸葛瞻寫了著名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也是對子女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光也才,非志無以成學。”
他告誡子女要想成為有格局修養之人,首先要靜心靜思,不斷修身和自醒,要約束自我,培養高尚的品德和節操。不做到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確堅定的志向,不做到心靈潔凈就不能實現自己遠大理想。
諸葛亮對子女寄予著厚望,他的子女后來都像他一樣淡泊名利,忠心報國,為國家社稷做出貢獻。這正是父母樹立格局的意義和價值所在。父母的一言一行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好的家庭教育,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才能讓孩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知明禮,懂格局。
好的家教:獨立健康的人格
?
案例2:碁小寶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叫萌萌,偏偏不愛說話,這位急性子的朋友就替她孩子說,不想玩游戲就替她參加,萌萌總是默默地跟在媽媽身后。后來,媽媽發現萌萌一個人的時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么,而且特別在乎別人是否把她當朋友。
上幼兒園之后,她經常說不想去幼兒園,因為沒有好朋友。媽媽開始意識到強迫孩子交往已經給她帶來了深深的焦慮和不安。
從此媽媽再也不強迫萌萌了,開始帶她出去慢慢引導她自己玩。媽媽的轉變也帶來了孩子的轉變,她變得越來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漸多起來。
這件事讓媽媽深深感到:每個孩子有他獨特的個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父母只要適宜呵護就好,而不是去干涉甚至包辦他的人生。
孩子各有不同,教育沒有統一標準,更不可能從書本中找到適合每個孩子的方法。家長與其焦慮,不如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才會獲得安全自信,自然而然地學會交往,養成獨立健康的人格。
最好的修養:寬容待人
?
案例3:有一次女兒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碗里的小料濺了我一身,我不禁大喊一聲,女兒看看被驚嚇的我,驚慌失措起來,怯怯地對我說:“媽媽,你打我一下吧!”她的表情與話語告訴我她已經知道錯了,我為什么還要再責備她?于是我微笑著對她說:“媽媽原諒你了,下次可要小心喲!”女兒嘴角重又露出了笑容,感激地對我說“嗯,媽媽,我記住了!”
事后回想她的那句話,我還是頗為吃驚。為什么她讓我打她?是不是我平時對她傷害太多了?多少次,我在干家務,女兒無意“添亂”,我會不耐煩地呵斥她;多少次,下班回家一身疲憊,女兒找我讀書,我頭也不抬地拒絕她;又有多少次,女兒磨磨蹭蹭,我會一邊責備一邊“拎”著她下樓……女兒怕自己做不好惹媽媽生氣,更害怕媽媽的責備和懲罰。
打碎了碗可以再買一個,但打碎了孩子的心卻無法再挽回;作為父母,多一些寬容與耐心,就能幫助孩子建立強大的內心。
在家庭教育中必須教會孩子學會寬容,這會讓孩子終生受益。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尤其是成長的孩子,更要寬容待人,和氣待人。有些父母面對犯錯的孩子,總是缺乏包容心,不能諒解孩子,輕則批評指責,重則打罵。
久而久之,孩子也會以這種方式對待犯錯的別人,從而變得心胸狹窄。在教育和引導孩子性格方面,父母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