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扔東西心理疾病(喜歡扔東西是什么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最近有一則社會消息吸引了我,報道中的老人常年積攢了大量的東西堆滿了整個屋子,甚至阻礙了進出門,最終鄰居忍無可忍,在社區人員的幫助下和老人達成協議,處理掉了一屋子的東西。出現這種行為的原因是一種心理疾病。這種心理疾病的名稱就叫做強迫性囤積癥。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著囤積行為。購物時贈送的紙袋子,各式各樣的吊牌,小山高的鞋盒子和各種雖然沒用但是總是能找到理由不扔掉的東西,它們既沒有收藏價值卻又似乎完美的讓人舍不得丟棄。雖然在心里我們也清楚的知道這些“收藏品”吃灰的命運,但一句“萬一有用呢”總是成了這些無用之物的免死金牌。每個人的囤積都出于不同的心理需要,小囤怡情,無可厚非。但是當囤積行為超過了一定限度到了影響生活的程度還不舍得處理,甚至到了扔東西就能心痛的如同失戀一樣,那就值得重視了。
強迫性囤積癥患者花大量時間和精力獲取物品,甚至不分好壞地將任何一件過手的東西都收起來。菜葉子,路邊分發的傳單,塑料包裝袋,這些看似沒用的東西在強迫性囤積癥患者眼中可都是寶貝。單純喜歡收集這些無用之物或許還不是最大的問題,問題本身在于他們從情感上極度依戀這些東西,拒絕丟棄它們,甚至把這些東西當作自己的一部分,堅決捍衛。絲毫沒有意識到這些行為的嚴重后果。過度囤積不僅影響患者本人的生活質量,也有可能對他人產生負面影響,嚴重損害社交關系。
?關于囤積癥的小知識?
強迫性囤積癥并不屬于一種單獨的心理疾病,而是我們所熟悉的強迫癥的一種表現。有些強迫性囤積癥患者同時患有抑郁癥,焦慮癥多種心理疾病。甚至部分精神分裂患者的癥狀也表現為強迫性囤積行為。
雖然平時我們看到的關于過度囤積的報道中主要的人物都是老人。但是事實上,雖然強迫性囤積癥多發于老年人群體,但是所有年齡段都可能出現類似癥狀。強迫性囤積癥的成因相對復雜,但總的來說可以被歸類為三類。
1. 安全感
強迫性的囤積或與情感創傷有關。強迫性囤積癥多發的老年人群體大多經歷過物資匱乏的年代,對于他們來說,物質所帶來的安全感遠超我們這一代所體驗到的。對于囤積物品的選擇或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囤積行為進行時對匱乏的安全感的補充。
2. 情感因素
對無用之物的囤積大多是來自某種未曾表達的心理需要。對于老人來說,老物件都是有感情的,缺乏子女陪伴的老人容易感到寂寞,這些充滿回憶的老物件給了她們情感慰藉,不舍得丟棄的東西對他們來說更像是回憶的一部分,丟掉物件=丟棄回憶。
來自童年時期的匱乏感也可能引起對單獨物品的過度囤積。比如,童年時缺少玩具的孩子在長大后會過量的購買玩具,哪怕他們已經不需要了。但是僅僅是購買或者說擁有就能讓他們感到滿足。
3. 大腦因素
囤積狂大腦中的兩個部位較之正常人比較活躍。大腦的前額腦區底部與作決定和導致囤積狂以繁瑣的方式作出決定有關。同時,囤積狂大腦中搜尋與該對象有關的記憶的海馬狀突起也較為活躍。
?關于囤積癥的辨識?
囤積行為很多人都有,畢竟囤個米面糧油也是一種囤積。但是如何判單是否囤積行為已經由單純囤積到了強迫性囤積的程度呢?首先要判斷所囤積的物品是出于使用需要還是情感需要。其次判斷囤積行為是否已經嚴重影響生活,是否影響囤積者的社會關系。像是囤積垃圾這種行為(只囤不賣),既不能給自己帶來經濟價值也嚴重影響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就能被判斷為強迫性囤積。面對有強迫性囤積行為的家人朋友時,我們能做的或許比我們想象更多。
1. 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以新聞中老人囤積垃圾為例,在兒女成家后老人往往會有一種對自我價值的空虛感。曾經的他們以家庭發展為己任,雖然勞累但是充實。兒女結婚后,勞碌了一生的老人好像突然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兒女并不是不孝,甚至在物質上給予了父母較高的保障。但是自己能做的又是什么呢?就是在這種情感空虛的情況下,撿垃圾成了唯一能證明自己價值的方式。總覺得只要還在干,甭管干什么總是能證明自己這把老骨頭還不至于拖累兒女,還能干點活。
作為家人,我們單純經濟上的支持能夠保證他們的物質上的溫飽,但并不能解決精神上的饑餓感。單純的安逸并不是一定就是他們想要的。實現自我價值感的愿望人人都有。不妨試試偶爾“麻煩”他們一次,讓他們能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能讓他們明白無論如何,他們都是被家庭所需要的。
2. 不要一味的指責
強迫性囤積,作為強迫癥的一種并不是一味的指責能夠改善的。作為家人,我們不但要接納家人本身,更要接納他們的疾病。雖然強迫性囤積并不是不治之癥,但是其行為本身會嚴重的影響自身生活質量甚至影響他們。
試著去和他們一起分析,為什么要進行囤積行為。了解背后的原因是改善行為的第一步。在了解清楚情況后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逐步的改善,或許更加能讓他們接受。
3. 求助專業人士
很多囤積癥患者都有其他的心理疾病,比如焦慮癥,抑郁癥。這些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囤積行為的產生。解決這些疾病也是解決囤積行為的重要一步。從疾病和囤積行為的閉環中尋找一個突破口,逐步擊破,解決問題的根源才能徹底根治行為。求助專業人士,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解決心理問題本身,遠比直接制止行為更為高效。
出現強迫性囤積行是心理健康亮紅燈的一個信號
我們要珍惜這個信號背后帶給我們的警示才能擁有更幸福的生活。對于有強迫性囤積行為的年輕人走出物質帶來的虛假的安全感,掙脫束縛,我們能追尋生活中更美好的事物。對于有強迫性囤積行為的老人,我們要以尊重為前提幫助他們解決囤積行為。或許在他們心里,他們也和這些老舊的物件一樣在靜靜地逝去,或許有一天他們也會被這個時代徹底淘汰,但是他們依然希望能夠能在他們已經無法適應的時代洪流中留下一點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