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老師教育家庭講座(俞老師家庭教育)
有這樣一群孩子,一天到晚懶洋洋的,做什么事兒都覺得沒意思,提不起精神。混日子,混學習的原因,說白了,就是沒有動力,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想讓孩子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認真努力地拼搏,首先就要先幫孩子建立動力。

動力分為外部動力和內部動力兩種。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說“你考100,我就買玩具給你”、“考第一名,就帶你去游樂園”,孩子因為這些獎勵獲得的動力只是一時的,一旦得到滿足,孩子又會恢復原狀,所以外部動力是短暫的。
而一旦孩子從內心自發地擁有學習的意愿,孩子就會變得非常努力,主動性高,持久性強,所以,家長一定要更重視內部動力的培養。
上紐大創校校長俞立中認為,讓孩子擁有前進的驅動力,一定要重視4個方面的教育和引導。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我沒有特別的天才,只有強烈的好奇心。永遠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遠進步的人。”
孩子天生對世界充滿著好奇心,他們開始用手觸摸,用嘴巴品嘗,用眼睛觀察,再大一點,開始用腦袋思考,問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創造力都在不斷地發展。
在尋找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過程,就是孩子建立了自我驅動能力的過程,思維智力快速發展的過程。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有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這說明他在主動思考,擁主動探索。但是好奇心一旦得不到好好呵護,也會迅速消失。
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一個問題,不敷衍,要帶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
不要對孩子的好奇感到不耐煩,不要打擾孩子探索世界的過程;
多用啟發性的提問和孩子交流,啟發孩子多觀察,多思考;
還給孩子玩耍的時間,給孩子創造和大自然交流的機會。
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愈多,在學校中越聰明,眼睛愈明,記憶力愈敏銳。
家長一定要好好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千萬不要將孩子的好奇心磨沒了。


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模式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爾?德韋克指出,人的思維分兩種,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思維比較保守,墨守成規,安于現狀。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充滿著旺盛的求知欲,追求自我成長,樂于迎接挑戰,不會輕言失敗。
在孩子的教育中,我們要更重視“成長型思維”的培養。

不要用標簽來定義孩子。王爾德就說過:“一旦被貼上標簽,你就很難逃脫。”貼標簽是很典型的固定性思維,將孩子牢牢地固定在某一個特質上,而忽視了孩子的變化和發展。
多表揚孩子努力的過程。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成功是因為自己付出了努力,是自己的能力導致。一旦孩子只關注“聰明”、“漂亮”這些泛泛的表揚,他會滿足于現狀,認為成功就等于聰明,而非由努力決定。
允許孩子犯錯誤。孩子就是在不斷犯錯中成長起來的,如果孩子發現父母對自己犯錯非常在意,他就會選擇退縮,讓自己始終在安全的范圍之內,不做不錯,換來的結果就是孩子安于現狀,不思進取。

學習的方式和習慣比掌握知識更重要
哈佛大學的凱爾教授就曾對哈佛大學的學霸進行研究,發現學霸之所以能在學術上取得好成績,就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發揮作用。
耶魯哈佛雙學霸李柘遠曾坦言,自己成功的秘訣就是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方法對了,你學習的方向才對。就是憑借良好的方法和習慣,李柘遠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做足了準備,考上了心儀的學校。
習慣是長期內驅力的延伸,一旦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穩定的狀態,優秀的學習成績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小學六年是孩子學習生涯中打基礎的關鍵期,在這六年中,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面對初高中繁重的學習任務,孩子才能游刃有余。
從不起眼的字跡工整,快速完成作業,到巧妙快速記筆記,掌握正確的復習方法,每一個學習習慣和方法都需要不斷地磨合,建立,一旦形成,終身受益。
所以,在小學六年中,與其逼孩子不斷刷題,不如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習慣上,將習慣和方法夯實,為未來的學習助一臂之力。

學會樹立人生目標,并知道如何努力
德育專家趙炳紅曾說:“實際上,夢想是一種動力,夢想內在的激勵機制,有助于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比如不斷地完善自己,克服遇到的困難等等。”
戴蒙在《邁向目的之路》一書中也強調過:“目的,是驅動我們每天大部分行為背后的一個動機。”
而現在的孩子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目標,學習沒有目的性。因為現在的孩子,學習都是被父母推著走,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未來自己應該做什么。

就像《小舍得》中的子悠,他一直被媽媽拉著參加各種輔導班,學奧數,學英語,而這些根本不是他的目標和夢想,所以他的學習始終是被媽媽推著,自己的內心對學習是有抗拒性的。
想讓孩子發自內心地愛上學習,我們要先讓孩子知道為什么學習。只有建立了目標,孩子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才能認真地規劃自己的航向,才知道努力的意義是什么。

心理學中,有一個“自我決定論”,指出人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勝任感,如果這些需要都得到了滿足,人就會更主動、積極和愉快地工作學習。
俞立中提出的這四點,恰恰就滿足了了這三個基本的心理需要。如果你的孩子缺乏驅動力,不妨從這四個方向著手試試,堅持一段時間,孩子一定會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