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環境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家庭環境對孩子行為的影響)
為回應教育部“抓好中小學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的工作要求,從今年4月起,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聯合山東、福建、貴州、河北、廣東、內蒙古等十余省市的家庭教育專家,發起全國家庭教育普調工作,以期為提出科學、落地的“十四五”家庭教育咨詢建議提供數據支持。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此次調研力圖通過五個視角來了解家庭教育的現狀,分別是:管理部門對家庭教育的組織管理落實情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家庭教育工作的情況、教師群體家校共育素養現狀、家長對孩子家庭教育的現狀以及學生對家庭教育的感知及其影響。五類人群的問卷調查樣本有效數據包括20余萬份家長數據、1萬多份教師數據、3000多所學校數據。
家長的習慣和行為對孩子習慣的養成影響重大
“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孩子健康養育現狀”部分的調查發現,逾四成家庭不同程度地忽視孩子的體育鍛煉。
在孩子身體健康方面,疫情期間,18.9%的小學生、42.74%的初中生都是在晚上10點以后睡覺;以每天運動20分鐘以上為標準,兒童每周運動次數隨年齡增大呈下降趨勢,僅有10%—15%的兒童能夠做到每日堅持鍛煉;兒童使用手機的時長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21%的高中生使用手機時間每天長于8小時。
分析其中“人與環境”的影響因素,從人的角度看,孩子在睡眠和運動方面的習慣,與家長的睡眠和運動習慣存在顯著相關。即孩子的習慣直接受到家長習慣的影響,家長自身習慣越好,孩子習慣越好;從環境的角度看,相對于只與父親/母親/祖輩同住或與父母同住,三代人同住的家庭中孩子的睡眠、運動、玩手機習慣都表現出最佳水平:睡得早、運動次數多、手機使用時間短。
可見,如果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能夠互相平衡,則有助于孩子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社會應該注重對于老年人在城市生活中的支持,讓祖輩更自在地參與到家庭生活中。
調查結果顯示,有41.5%的家長在重視孩子營養的同時,不同程度地忽視了孩子的體育鍛煉。觀念上重營養、輕運動的家庭養育的孩子,運動習慣顯著低于其他孩子,家長自身的運動習慣顯著低于另外六成的家長。
分析相關數據可知,家長在行為和觀念上都會對孩子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家長自身的運動習慣越好,孩子的運動習慣就越好。而忽視運動的家長沒有意識到體育健康對人終身發展的重要性,潛意識里“重營養,輕運動”,便會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產生影響。
家庭結構和氛圍影響親子間不同依戀關系的形成
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調查發現有近三成的家庭更重視孩子的智能發展,在不同程度上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歷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明,我國的家庭結構正在經歷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變化:家庭規模小型化、核心家庭空巢化、單親家庭和再婚家庭的擴大化等。在一個結構完整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與父母有更多的接觸和交流,也就更容易發展出安全型依戀關系。
調查還發現,在對孩子的情感影響方面,“心理氛圍”與“物質保障”缺一不可。在是否為孩子的成長創設和諧、輕松和民主的家庭心理氛圍上,有30.5%的家庭表示能夠完全做到。而這些能構建積極心理氛圍的家庭,他們的孩子更傾向于與父母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系,長大后更容易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更樂于溝通合作。而從物質保障上來看,與年收入為“50萬元以上”的家庭相比,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家庭,孩子與父母呈現焦慮型依戀關系的占比更大,孩子長大后更不容易信任他人,不喜歡和他人建立親密關系。
通過分析家庭環境若干因素對父母與孩子依戀關系影響的模型,我們還發現一些影響依戀關系的因素。比如,由祖父母撫養的孩子,他們與父母建立安全型依戀關系的比例最低,而與父母建立起焦慮型依戀關系的比例最高;權威型教養方式下的孩子更傾向于與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戀關系;小學生與父母建立安全型依戀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高中生,最后是初中生。
父母如果與子女之間經常聊期望、分享煩惱,兒童更傾向于與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戀關系;主動獎勵孩子、參與孩子學校活動的父母,更容易與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系。可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教養方式,都會直接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從父母與孩子形成的親子互動模式角度,調查還得出幾個結論:接近11%的孩子會在與父親進行溝通時做出讓步,還有7.6%的孩子選擇將自己的不甘情緒暫時壓制在心里,不會表露自己的情緒;常常爆發沖突家庭的孩子,則會更多地與父母形成疏遠型或者焦慮型依戀關系。
親子間的依戀關系與互動模式是在一點一滴的日常生活中構建的。家長對孩子在情感上的回應與表現,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長只有通過言傳身教和家庭教育實踐,通過科學觀念和正確方式施以教育影響,創設有助于兒童身心健康的家庭環境,才能真正幫助和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