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不應該教育別人家的孩子(教育別人家的孩子是忌諱嗎)
主題三:該不該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比較?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解讀:尊道貴德常自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1道法自然,百花齊放,尊重自然法則,尊重自然個性。尊重孩子成長的客觀規律,尊重孩子發展的個性天賦。不要被人為妄為妄念的法制所迷惑,評價一切事物的根本依據是:尊道貴德為本,道法自然的都是真善美的,假惡丑的都是人為妄為妄念的。區分先天道德觀與后天人為道德觀,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德是天地萬物得之于道(得一)而成的本性,分清自然無為和人為妄為,人為妄為妄念的產物致必然不會長久,人為妄為妄念的選拔標準,會扼殺道法自然的、百花齊放的真善美,人為妄為的禮法標準,選拔的變態發展、扭曲人性的所謂人才,也不是道德人才。
人為妄為的禮法標準就像一個大游戲陷阱,人若不明道,就會在人為的游戲陷阱里打轉轉,勞而無獲,南轅北轍,甚至“揠苗助長”,如傳銷一樣盲流的鞭打親人跪舔無明者,無明比惡還可怕、危害更大,其危害還具有隱蔽性、麻痹性,而惡是貪欲自私,相對比較好分辨。這個人為妄為的大圈子游戲還會裹挾更多盲流盲從的人,要么筋疲力盡,要么一起跳入懸崖,直到毀滅生存資源,“天網恢恢”,“其事好還”。
2“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每一個孩子都是真人、自然人、正常人, 也都可以成為各自領域內的圣人,被智巧欲望污染的人是不正常的、不自然的假人。后天人為的環境影響或污染了真人之德性,才出現了德行不同表現的人,被智欲污染的假人,正是圣人改善的對象,“圣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3因此,自知者明,自勝者強,每個孩子都可以成圣人。不該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較,如果比較,那就只比道德,誰的道德人格更接近于“上德”、“玄德”,而不是比誰的分數高、誰的衣服好;如果比“術”,就是優勢,也不能只比分數,每個孩子的天賦興趣不同,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鉆的進去人為的“被統一”|的“牛角尖”,孩子的天性需要被釋放,而不是被壓抑, 一旦壓抑控制如氣血堵塞致癌,就是自棄自殺不歸路,因此家長要反省,自己的孩子不能交給他人負全責,孩子又小,需要正道引導,“生不如養建德性”,建立道德人格,發覺天賦興趣,“養不如教明道常”,讓孩子明道真理,抱一不離,專注優勢,行行可以出狀元,人人可以成圣人。所以,關鍵在于和孩子一起,以自然善生、身心健康為本,傳承道德家風家教,發覺孩子的天賦、因緣巧合下的興趣,自知者明,明勢順性定位,專注成為優勢,正向引導,正向鼓勵,建立自信,自勝者強,不是第一,也是唯一,做真我,成大我。
4兔子和鳥不比飛,烏龜和兔不爭游,自然天性,各得其所,自然善生,自然而然。人與天地萬物一體,同樣以自然善生為本,這是真人;至于后天作為,以自然法則為本,無為知止不妄為,知足不貪,做真人、有余力成圣人,不要做爭名奪利的假人,不比名利,知足不辱,不為智巧,知止不殆,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勝者強,踏實做自己,做真我,大器晚(免)成,在一個領域內成就屬于自己的真實與圓滿。
5宜:自然善生,知足者富(本性之欲非貪欲);善輔利他,知止不殆。切忌:失道無名,失德失我,爭名奪利,比貴比富,在人為妄為妄念的游戲圈子里迷失真我、被奴役,無明是別人的牽繩,欲望是別人的魚餌,行尸走肉的人生要不得。不要用人為的標準來衡量一切,那樣就鉆進了人為的“牛角尖”式的游戲陷阱,兜兜轉轉打轉轉,直到鉆死為止。何不學習“反者道之動”,歸德復道回頭望,歸真復樸天地寬。不比貪欲不入坑,善生善輔善融通。智欲禮利失道德,不通之處積癌癥,天象示警人象敗,圣人安平泰。
人為妄為的智巧禮法違背道常、束縛德性,人為妄念的貨幣“余食贅行”、擾亂德性,人為妄為妄念的價值觀如果遮蔽了先天自然的道德觀,會導致生態失衡、民心失樸,倒逼人們反思: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