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真正興趣的正確方法(如何發現并培養孩子的興趣)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孩子獲得好成績的秘訣只有一條,就是熱愛學習。
只有這樣,孩子才愿意花時間,并付出努力攻破學習上的難關。
道理聽上去很簡單,可要做到不容易,許多家長就是發愁孩子不愛學習,怎么鞭策都不管用。
單位同事李姐就有這個苦惱,每天下班后要監督孩子寫作業,先問孩子老師布置了哪些作業,然后再給孩子定好時間,規定他在這個時間段完成。
有人跟李姐說,不用為孩子做這么多,讓他自主學習,效率會更高。
李姐對這個看法非常不贊同,她太了解自家孩子了,如果不每天督促,想讓孩子自己老實寫作業是不可能的事。
孩子寧愿玩游戲也不愿意打開課本,因為他就對學習沒興趣。
對這種狀況,李姐也不知道怎么改變孩子,只能自己多費心,好讓孩子不在學習上掉隊。
李姐的情況不是個例,孩子不愛學習,許多父母為此苦惱。
有些父母可能會像李姐一樣,孩子不愿意學,就監督孩子學,這個方法雖然會有一定效果,可實質上孩子并沒有改變對學習的看法,他根本不會主動學習,這不利于學習成績提高。
要讓孩子主動學習,得先讓孩子找到學習興趣。
01孩子的學習興趣是怎么沒的?
想解決這類問題,父母需要先了解的,是孩子的學習興趣到底是怎么沒的?而后才能高效制勝。
1、 當學習不再是快樂而充滿壓力
受好奇心的影響,孩子的天性其實是非常喜歡學習的。
年幼時,他們會迫不及待地想學走路,自己拿勺子吃飯,多到外面去看看,這時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時間和結果不會有要求。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年紀時,父母對他們的要求又會增加,這時的學習效率要提高,對學習的結果也會要求盡量做到優秀。
對一些學習比較慢的孩子來說,學習不再是快樂的事,這些要求會變成他們學習過程中的壓力。
還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懂事、努力學習,會告訴孩子為了給你提供好的學習環境,做出了多大的犧牲,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希望孩子用學習成績回饋他們。
還有些父母會刻意設定獎勵、懲罰機制,不僅不能激勵孩子,還讓他們壓力倍增,興趣漸失。
2、 學習變成興趣的絆腳石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愛好,比如打游戲、看電視、踢足球,對學習成績沒有直接幫助。
一些父母會重視孩子的愛好,不至于剝奪他們玩的樂趣,只是要求孩子合理安排時間,平衡好愛好和學習之間的關系。
但也有些父母不在乎孩子的感受,任何事都一刀切,不允許孩子做。一旦孩子反抗,他們會說“這都是為了你好,以后你會感激我的”。
當學習擠壓了追求愛好的時間,孩子不喜歡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本需要,總感覺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
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這種感覺尤為強烈,因而當他有興趣時,才會去探究、創造學習的一切可能。
3、 遇到的問題太難跟不上
每個孩子對學習的接受程度不同,所要制定的學習計劃也就不一樣。
孩子在學校學習時,只能跟著老師的進度走,而老師大多數時候都會比較照顧學習效率高的同學。
當孩子遇到難得問題跟不上,課后又沒有及時解決的話,問題長期擠壓,后面的學習進度就會受到影響。
因此,面臨的學習壓力更大,孩子會覺得學習很難,這時候容易被困難打倒,漸漸對學習失去興趣。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和壓力是很正常的事,每個人都會有這種經歷。
有的孩子通過努力從困境中走出來,在學習的世界里如魚得水;有的孩子可能在遭受打擊后,一蹶不振。
對于父母來說,要讓孩子跨過學習難關,可以做的事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同時多鼓勵表揚他們,促使孩子奮進,不只是簡單說幾句大道理。
02如何培養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1、 找到干擾源,解決情緒問題
情緒爆發時會影響人的正常思考,面對困擾處理好情緒問題,才能讓自己冷靜下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于這點,我相信父母要做得比孩子成熟。
小宋昨天剛進家門,就看到孩子在翻箱倒柜,剛要制止就聽到孩子說:“媽媽,我的U盤不見了,你看見了嗎?”
小宋覺得摸不著頭腦,說:“你自己收拾的東西,我怎么知道放哪了?平常要用的東西讓你收好不收好?!?/p>
沒想到小宋話音剛落,孩子突然大發脾氣說:“那你幫我找啊,除了教育我,什么都不會”,然后氣沖沖地跑回了房間。
小宋當時聽到這話很生氣,知道孩子情緒不好,當時也沒有去追究。第二天早上孩子就跟小宋說了對不起,為昨天的行為感到抱歉。
原來只要父母的行為改變了,孩子就好了,當家庭里有人情緒不好時,最好能忍耐脾氣,這樣才有助于關系緩和。
當孩子的情緒不好時,父母可以幫助他找出干擾因素,即不穩定情緒的來源所在,做好溝通工作。
2、 認真傾聽孩子的內心需求
孩子不是機器人,不會只被學習一件事影響。
當孩子向你傾訴內心的感受和困擾時,請耐心聽孩子的想法。
不要粗暴地對孩子說“現在學習最重要,不要多想”之類的話,這樣不僅不能幫孩子解決困擾,還可能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在意自己。
認真傾聽孩子的內心需求,只有他們的內心情感得到了滿足,才有充足的動力面對學習上的難關。
3、 引導孩子看到積極面
有些孩子天生就擅長學習,他們不用大人推動,也會努力學習各種知識。
可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他們沒有這種“天賦”,既需要培養學習能力,也需要培養學習的興趣。
大部分情況下,當他們看到榜樣和方向的時候,才會覺得學習這件事值得去做。
因此,要讓孩子有學習的動力,父母也要努力學習,成為孩子的榜樣。
不要只想著指揮孩子,自己什么都不做,否則在孩子看來這就是種“雙標”。
陪著孩子一起進取,對他們的學習成長來說,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
4、 幫孩子分解難度,將難題變成小目標
當孩子遇到難題無法解決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不必過于糾結和著急,將難題分解成小目標,可以培養起自信心。
哈洛提出的“學習定勢”中提到,學習情境的多樣化決定基本的人格特征,這能教會我們如何思考。當這些情景重復出現,但又多變,就能讓人不斷深入。
簡單來說,如果孩子遇到難題始終不能解決,可以先試著降低題目的難度,或者把難題分成一個個小部分,讓孩子逐步完成。
當孩子能解決相對簡單的問題時,再逐步延伸去克服難題,這對提高學習效率有幫助。
這個步驟能讓孩子理清做題思路,加深對題目的了解,減輕學習壓力。
哈洛的“恒河猴學習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即讓猴子嘗試解決簡單的問題后,再給它們出新問題,重復多次后,猴子解決問題的速度也會不斷提升,這說明它們獲得了“學習定勢”。
如果能幫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和合理的方法,一切都將水到渠成。
父母不要只是重視孩子的學習,也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多一分耐心,少一分急躁,從容學習才能頭腦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