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笨孩子怎么教育(很多家長都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教笨)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說:孩子一到學習時間就變笨。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所以只要一輔導孩子寫作業,家長就會忍不住呵斥:
“這道題我跟你講了多少遍了,你怎么還會做錯?”
“這么簡單的題,你都不會做嗎?”
“你怎么這么笨啊?我不想教你了!”
……
似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這樣一個特點,學習時智商開始直線下降,大腦更像是進入死機狀態,怎么學都學不進去。

但這真的是因為孩子笨嗎?
其實,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當孩子被指責的時候,明明長著一副聰明的模樣,一雙眼睛也是炯炯有神,透著機靈勁兒,完全不像笨孩子。
至于孩子在學習時的笨拙狀態,可能是因為孩子不喜歡學習,缺少學習動力,所以才表現得特別被動與無奈。
而這本質上與“多巴胺”分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多巴胺”作為一種會讓孩子產生刺激,讓人感受快樂的物質。
一旦大腦產生大量的多巴胺就會讓人有愉悅感,這種愉悅感會讓人重復此前的動作,提高相關部位的活躍度。
如果想要感受這種強烈的愉悅感,就會讓大腦不斷的分泌多巴胺。
也就是說,想要孩子的大腦時常活躍起來,就要讓孩子的大腦在學習的時候感受到快樂,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從而達到強化學習的目的。

那么如何產生大量的“多巴胺”,刺激孩子的大腦呢?
不要給大腦太多的壓力
當孩子步入學齡期,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過多的壓力,比如要求孩子考試要考進班級前三,再比如跑步測驗要獲得滿分等等。
長此以往,會讓孩子怕失敗、畏懼風險,也不利于孩子頭腦的發育。
日本神經外科醫生菅原道仁認為,在孩子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可以為孩子建立一個“積分卡制度”,類似于超市、商場的那種“積分卡”。
當孩子完成某項任務時,可以通過積分的方式,來提升孩子的成就感,當積分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有積極性、有信心,也會擁有更多的勇氣,伴隨著大腦越加的活躍,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孩子感受到這種快樂,會刺激孩子下一次做得更好。

避免多重任務
現在很多人為了追求速度和效率,喜歡在同一時間處理多重任務。
不過神經外科專家表示:大腦喜歡處理單項任務,而不擅長處理多重任務。
《創業者》雜志上也曾寫道:“大家所謂的多重任務只不過是任務切換,換言之,即短時間內來回處理多項任務,而任務切換會使工作效率降低40%,短時間內進行高速的任務轉換,容易令大腦超負荷工作。”
因此,需要擺脫那種“可以處理多重任務的人很優秀”“同時能做幾件事情可以鍛煉大腦”的錯誤想法。
事實上,多數情況下,看似大腦在處理多項任務,實際上卻無法專注于做好每樣任務。
很多孩子喜歡在做作業的時候聽英語單詞,這也是讓大腦同時處理多重任務的反面例子。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孩子一邊可以記單詞,一邊可以完成其他科目的作業,一舉兩得。
但實際上,在處理多重任務的時候,孩子并不能聽進去每一個單詞,同時又不能很好的審題,高效完成其他科目作業。
時間一長,將嚴重影響孩子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的提升,影響孩子學習積極性,降低大腦活躍度,多巴胺分泌減少,孩子學習沒動力。

利用其他活動分泌“多巴胺”
當大腦分泌出“多巴胺”時,人的狀態就會變得特別積極。如果在這種狀態下學習,孩子的大腦也會變得特別靈活,也能堅持更長時間。
所以說,即使通過其他活動分泌出“多巴胺”,也可以讓孩子變得干勁十足。這樣的活動很多,比如:
01
運動
很多人都已經知道了,運動可以產生多巴胺,讓人腦產生愉悅的感覺,緩解壓力,同時還能增強記憶力。
所以,我們平時可以鼓勵孩子多運動,或者多做自己喜歡的活動,哪怕是飯后散步,也能讓身心變得愉悅起來。
02
興趣愛好
有興趣愛好的孩子是特別幸福的,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很容易進入到一種心流狀態,體會到深層次的愉悅。
所以,不要輕易否定、剝奪孩子的興趣愛好,孩子在這上面付出一些時間,說不定就能提高學習的效率。
動,哪怕是飯后散步,也能讓身心變得愉悅起來。
03
新鮮事物
新鮮事物總能激發人的好奇心和挑戰欲,孩子年齡還小,體驗過的事物不多,更容易找到新鮮事物。
或許在我們眼中不值一提的事情,孩子就想去嘗試,不要怕浪費時間,只要保證健康和安全,大可以讓孩子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