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8歲還是叛逆期嗎(孩子都有叛逆期)
說到孩子的叛逆期,廣大家長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青春期”,就算孩子沒到這個年紀,自己青春期時候的表現,多半還是能夠記得的,所以對于“青春期叛逆”的印象,在每個人的腦海中都有很深的刻畫。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然而這就是孩子唯一的叛逆期嗎?當然不是,父母們或許忘了,其實你們的孩子,早在兩歲的時候就已經叛逆過了。
在西方,有一個名詞叫做“可怕的兩歲”,意思就是兩歲的孩子最讓家長頭疼,而頭疼的原因,則是叛逆。都是人類的幼崽,西方的孩子與中國的孩子當然也沒有本質上的差別,所以“兩歲的叛逆期”也會發生在中國的孩子身上,只是中國的家長一般很少往叛逆上想。
上周末在一家商場的門口,就看到了一個約摸兩三歲的小男孩坐地打滾。帶著他的似乎是他的媽媽,不停地拉扯,但小男孩就是不肯站起來。前前后后,小男孩足足鬧了有十多分鐘,引來了不少人的注目,男孩的母親更是尷尬無比。
類似這樣的場景,相信在每座城市都不少見吧。孩子們當眾撒潑,讓家長下不來臺面,原因可能只是想買某個玩具而不得,又或者想吃什么東西遭到了家長的拒絕。僅僅是出于簡單的原因,就向父母投以最大的不配合,這不是叛逆又是什么呢?
鑒于這種情況在兩三歲兒童身上普遍發生,所以有理由相信,同18歲的青春期一樣,2歲也是孩子的一個叛逆期。
可怕的兩歲: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
下意識地說“不”
兩歲叛逆期里孩子最顯著的表現,就是會下意識地對家長說“不”。比如家長讓他吃飯,他就立馬說不,想都不用想,然而如果家長反過來告訴他不要吃飯,孩子就會急匆匆地去吃飯了。
可見孩子只是單純為了反對而反對,而并非出于某種現實的目的,一些有經驗的家長,就會利用孩子的這個特征,故意把自己的要求反過來說,這樣就更能驅動孩子。
底線很高
叛逆期里的孩子是非常敏感的,或者也可以說他們的底線很高,家長只要稍微觸碰一下底線,他們就會歇斯底里地回應。很多兩三歲的孩子,可能上一秒還玩得好好地,下一秒就會大聲哭鬧,原因卻僅僅只是父母不小心碰到了他們的玩具。這種高底線,易爆發的特性,在兩三歲的孩子身上表現得十分明顯,同時也是叛逆期的最好佐證。
更多地表現出負面情緒
進入叛逆期后,孩子還會有一個顯著的變化,那就是更容易生氣了。相信帶過娃的寶媽都有這樣的經驗,明明沒發生什么事,孩子就是氣鼓鼓的,有些還干脆說“我不開心了”。這到底是因為什么呢?其實是因為進入叛逆期的孩子更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同時他們又不知道如何將之排解,于是就一股腦地流于表面了。
以上這三大特征,就是兩三歲叛逆期里的常見表現,只要你的孩子中了一點兩點,那就基本說明他進入到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了。
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家長也不必對這種情況產生擔憂,正如以后的青春叛逆期一樣,只要正確地面對它,就可以避免孩子情緒的大爆發,也能最大程度地維護親子關系。
如何應對“可怕的兩歲”?這兩點值得家長重視
培養規則意識和底線意識
兩歲的孩子之所以容易叛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的獨立人格開始產生,為了維護自己脆弱的人格,就不得不與周遭對抗,而父母,則是對抗的最前緣。
但另一方面,孩子對于規則和底線的理解,也比原來更深刻,所以家長對抗叛逆的最好辦法,就是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底線意識,讓他們知道什么樣的要求是必須接受的,什么樣的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
可怕的兩歲實際上并不可怕,因為兩三歲的孩子就算不配合也無法翻天,畢竟能力擺在那,相比之下,青春叛逆期就可怕多了,孩子出走甚至自殺的都不罕見。
無論是哪個叛逆期,要想避免這些悲劇的發生,父母最需要做的事,就是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要學會解讀孩子的內心世界。如果你本身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就建議買一些“兒童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來學習,只有掌握更多科學有效的知識,才能更好地應對孩子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