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習慣的意義是什么
讓孩子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我們每一個家長的初衷是什么?
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學習,獲得更好的成績分數(shù)或升學機會?
是為了讓孩子更專注于學習,花更多的時間從事我們認為的對孩子有用的行為?
可能認識上,我們都會有一種拔苗助長心態(tài),似乎好習慣就是為了讓孩子努力學習、進步而設定的一套公式,這是一種誤解。
當孩子在面臨玩耍和學習時間沖突時,他的天性必定會選擇玩,這是快樂的本能使然。
另外一種情況是,當他在玩的過程中,意識到一件復雜的玩具,需要對說明書上使用流程進行學習,他大概率會靜下心來,仔細研究說明書。
這里,通過玩,認識到了學習的意義,然后開始花時間學習。
實際上,人生中,大部分思想、行為都是基于這樣一種模式:
我們認識到自己喜歡什么,然后希望得到它,于是通過采用自己認為有用的行動,這種周而復始的思想、行為,形成了習慣。

玩耍、學習都是習慣的一部分,只不過玩耍是動力,學習是因為認識到學習的必要性與價值。如何分配時間,如何更高效的實現(xiàn)熟練掌握玩的技巧,就需要具體的高效的思考習慣與行為習慣來配合。
由此可以理解,習慣實際上幫助我們更好的實現(xiàn)愿望的思想、行為方式,在一個愿望上是如此,在諸多愿望上也是如此;對于整個人生來說,我們要實現(xiàn)生存的安全、樂趣,則需要持續(xù)不斷工作創(chuàng)造,這需要我們分配適度的時間,按照一定的方法,達成一定的目標,而這些就是工作習慣。同時,工作的動力來自生活的美好愿望,工作之余,則以快樂原則,實現(xiàn)自己認為的一些幸福行為,形成生活的習慣。
所以,習慣的作用,在于讓我們能夠自如、自在、自然的美好狀態(tài)下生存;使我們在自信、輕松的狀態(tài)下完成工作目標,使我們在平凡生活中感受幸福;它使人健康而可持續(xù)的存在。
(二)究竟什么是習慣
習慣生首先起源于動機。首先,自己認識到自己需要什么,這會引起自己的對需要的關(guān)注;然后,怎么樣去滿足自己的需要,這便會產(chǎn)生有用的思考和行動,周而復始便會形成一套相對穩(wěn)定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
概括起來,習慣本質(zhì)上是一種定型的動力模式。習慣的動力最初來自情感的需要,通過思維轉(zhuǎn)化而形成價值判斷,進而形成自認為對自己有用的思維與行為固定下來。

(三)習慣的構(gòu)成要素
了解構(gòu)成習慣的要素,將有助于我們正確的描述一個習慣,進而形成一個習慣。習慣大致由以下幾個方面構(gòu)成:
1、思維的價值取向
習慣的動力源于情感、需要,自己怎么樣去實現(xiàn),這是核心的價值判斷。如果一個人認為可以通過投機取巧獲得自己想要的,那么他會形成投機取巧的思維與行為習慣;如果一個人認為努力才是獲得所需要的唯一途徑,那么他會形成踏實進取的思維與行為習慣;如果一個人認為掠奪可以獲取所需,那么最終可以形成一套強盜邏輯與行為習慣。
總之,思維上對自己獲得所需而作出的思考,并最終確定對自己有用的價值判斷,構(gòu)成了習慣的第一要素。
2、時間分配與調(diào)節(jié)
習慣的第二要素是對時間合理的分配。當自己確定的想要做的事情之后,便會開始安排合理的時間行動,這里會有一種時間沖突,在情感與價值判斷之間。比如,最初每個人都是好逸惡勞的,但認識到勞動對自己的價值后,便會開始自覺的遵守一些時間分配規(guī)則,在勞動和娛樂之間達到一定的妥協(xié)。這里的時間分配規(guī)則,有可能是社會集體所規(guī)定的,也可以是個人依據(jù)適度原則自行規(guī)定。
3、行為
習慣的第三要素是行為。當給自己的價值取向安排了合理的時間后,在這個相應的時間段,便有了相應的行為,去實現(xiàn)自己的所需要實現(xiàn)的目的。這里追求的價值就是自己希望達到的目標或目的。
4、行動方法及標準
習慣的第四要素還包括行動方法與行為標準。在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取向進程中,必然會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這便是達到目的的方法,每個人都會有一套行動的流程,這便是每個人不同的習慣;另外,行為方法怎么才算是最有效、最合理?這里有一定的判斷標準,這個固定下來的標準,將會讓自己的行為,保持最有效的狀態(tài)。
比如,我們說養(yǎng)成健康用眼睛的習慣,首先明確健康的眼睛對自己的價值,然后會規(guī)定在合理的看手機、看書等對視力有影響的時間;另外,在實現(xiàn)保護視力這一目的時,還配合了用眼過程中為一些行為方法與標準,以對視距、對坐姿上采用一定的方法,并規(guī)定了相應的標準、要求,這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習慣。

(四)習慣的形成機制
每一個習慣都有相同的形成模式,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1、感知到自己的需要,并喚起注意;(動機)
2、確定滿足需要的途徑與方法(價值取向);
3、分配合理的時間與專注(自我調(diào)節(jié));
4、按一定的方法與標準行動。
周期的重復以上這種過程,形成定型的思維與行為方式。
(五)形成良好習慣的方法
通過對習慣形成機制的認識,便可以順勢而為,助力孩子自覺形成良好習慣。想要讓孩子形成某一方面的習慣,遵循以下方法可以做到:
第一步,必須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感動力,即自己的需要,這個必須是孩子真實感知到的。
第二步,必須引導孩子,從需要上轉(zhuǎn)向價值判斷,即通過什么途徑和方法,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個是需要引導,而不是強加給孩子的,只有當孩子自己認為對滿足需要有用的行為,才可以形成自覺行動起來。
第三步,陪伴孩子分配合理的時間,用于價值取向上,明確目的,并制定相應的計劃。
第四步,在行動中,讓孩子明確自己的流程,并選取最高效的流程去行動。
第五步,對孩子的每一次良好的表現(xiàn),給與贊賞。重復21天一個周期,最終這個思考及行為習慣便會形成。

比如,我們讓孩子養(yǎng)成自覺高效學習的習慣,具體應該:
第一步,感知。我們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生活的需要,感知到自己想到的東西,這種需要真切而持久。可以是心儀的玩具,可以是渴望的旅行,可以是美食或者游樂,可以是快樂的生活等等。
第二步,價值引導。將孩子的需要產(chǎn)生的動力,轉(zhuǎn)向?qū)W習上來,讓孩子認識到學習可以幫自己實現(xiàn)所需。
可以讓孩子認識到,知識是一種力量、工具,可以幫自己直接實現(xiàn)想要的東西。比如玩具需要學習使用說明,旅行需要學習地理知識,美食需要學習技能方法,這是直接引導。
學習知識可以讓自己獲得本領,將來可以創(chuàng)造財富,從而獲得所需要。這是間接引導。
可以將學習的過程或結(jié)果給與積分獎勵,用積分兌換實現(xiàn)愿望和所需,將學習的價值與生活需要關(guān)聯(lián)起來,也是一種引導的方式。
第三步,分配時間。與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與娛樂、生活的時間合理分配規(guī)則,每天安排什么時間段在學習上,什么時間段可以快樂玩耍,形成價值追求與快樂生活之間的妥協(xié)、平衡。
第四步,確定方法、標準。在學習的時間段里,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比如如何背誦,如何預習,如何復習,如何鞏固所學知識。
確定高效的標準,在確定的時間段里,掌握和收獲多少,才是不錯的效果。
第五步,給與贊賞鼓勵。在孩子約束自己,追求價值過程中,應不斷的給予認可,以強化價值取向和行為,每一次認可,都是讓孩子感到精神上的快樂,是對自律行為的獎賞。
重復以上思維、行動一段時間,便會形成自覺、高效學習的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