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忙、很多父母沒有時間管教孩子,于是就會選擇在一日三餐的時間段,尤其是晚餐時候教育孩子,這所謂的“餐桌教子”方式在很多家庭中普遍運用。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六大城巾2500石守小學生中進行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孩子在吃飯時挨過父母的批評。確實有不少父母習慣于一邊吃飯一邊教育孩子,并且認為既方便又有效,殊不知餐桌教育對男孩的身心成長極為不利。在吃飯的時候,父母和孩子同坐在一起,本應該是享受美味的好時機,在飯桌上暢談輕松的話題,也有利于親子間的思想交流、傾吐心曲、溝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一家人圍坐餐桌共享美餐,是令人心情愉悅的事,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會有積極的作用。平時工作比較忙的父母難得和孩子共聚用餐,此時應該珍惜每次交流的機會,彼此拉近感情,所以一個溫馨和睦的就餐氛圍是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然而,有的父母卻忽視這一點,專門喜歡在吃飯的時候教訓孩子。飯碗一端上桌、孩子一坐上座椅,父母便喋喋不休說,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為什么不參加課外活動,跟同學的關系為什么相處不好,和哪個同學打了架,等等、一連串的間題把男孩的嘴堵住了,吃飯的心情也堵住了,面對父母嚴厲的指責,孩子怎能開心地吃飯呢?或許父母只是無心地嘮叨,趁吃飯的機會給孩子提醒,卻不知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倒了胃口,食欲降低,影響孩子的健康。如果孩子犯了錯誤,脾氣粗暴的父母在吃飯的時候批評和教訓孩子,還有可能讓矛盾加劇,造成飯桌上打架,不僅孩子不能好好吃飯,也讓大人吃不下飯,原本和諧的就餐氛圍被破壞了。不僅挫傷了孩子的自尊,還會使孩子對吃飯產生了一種習慣性恐慌,嚴重擾亂其生理和心理健康。所以,為了全家人的健康,父母不要在餐桌上管教孩子。

《論語.鄉黨》中說:“食不語,寢不言。”從生理角度看,吃飯時專心致志、細嚼慢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當然,父母借聚餐之機給孩子加以善意、積極的啟發引導也并非不可,比如用和藹的語氣詢問孩子的在校情況,講點兒有益的文化知識和當天新聞等。切不可一味地質問追究.給孩子提要求.下命令,甚至拍桌子、摔碗筷。父母應該努力為孩子營造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餐桌氣氛圍,切忌不分輕重地進行“餐桌教育”
父母要明白,利用全家在一起吃飯的時間教育孩子、詢問功課、檢查作業,會造成緊張的氣氛,令孩子有飯吃不下、有湯喝不好,最后很可能不僅孩子哭哭啼啼、
愁眉苦臉,父母也會氣上心頭、滿臉怒容,弄得好好的一桌飯菜,誰也吃不下。
兒科醫生告訴父母:“餐桌教育”害處很多,孩子突然受到父母的訓斥、責問,精神就會緊張,食欲也就消退,唾液分泌迅速減少,長此以往,形成不良條件反射,孩子一到吃飯就緊張,很可能會出現厭食現象。

同時,每當進餐,孩子胃腸道的消化腺就會分泌消化液,經過消化液的消化分解后,就被腸壁吸收。因此,如果進餐時遭到父母訓斥,已經興奮起來的消化腺,也會受到抑制,消化液大大減少,食物難以充分消化、吸收,造成消化不良。
所以,進餐時批評教育孩子,對孩子今后的成長非常不利。
父母如果能夠營造一個愉快、舒適的進餐環境,就等于搭建了一個和孩子:良好溝通的橋梁
在愉快的環境當中,男孩往往愛表現自己,想要發表目已的“高見”和“新聞”,這時父母要給他機會。這樣做既有利于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又有利于父母了解男孩的內心世界,同時還有利于活躍進餐的氣氛。
父母也可以利用餐桌這個“陣地”培養男孩的參與意識和進餐禮儀。比如可以讓男孩做一些擺放餐具、收拾餐具的事情,讓男孩有家庭責任感。在吃飯的時候,要注意一些禮儀,比如要等家人或是客人都坐下了,才可以動筷子;好吃的東西要先考慮到別人,不能把好吃的菜都放自己的碗里;咀嚼東西以及喝湯時,不要發出聲響;夾菜時不要東挑西翻等。不過,這方面的訓練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專家建議,就餐時,父母應制造輕松愉快的就餐環境,可播放一些悠揚、活潑的樂曲,既可以為男孩提供愉悅的就餐環境,又能提高男孩欣賞樂曲的能力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