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看我寫的“12個學習好習慣”之定計劃的習慣文章之后給我發消息,問我為什么自己也給孩子做計劃了,也確實注意到了寫的注意事項,而且孩子也答應得好好的,但在實踐中孩子只堅持了沒幾天就開始找各種借口,所以沒幾天好好的計劃就徹底廢掉了。

我問家長要了他們做的計劃仔細看了幾遍,也確實發現計劃的本身還是有問題的,但跟家長交流之后,我發現了一個我的錯誤——我竟然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而這個問題應該是幾乎絕大多數家長都會出的,只是因為在過去我自己以及我身邊接觸到的一些朋友在這件事情上“太順”,沒太遇到過這種事情,所以使得我忽略了這個很重要的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我們一定要清楚這個學習計劃是給孩子做的,而不是給我們做的。

很奇怪的說法,是嗎?
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我們想一下,尤其是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當中有孩子確實是有能力也有很強的主動性去完成很復雜的學習任務,但是絕大多數低年級的孩子是絕對沒有能力自己規劃自己學習的。
換句話說就是那些做得非常詳實,全面甚至是可執行的計劃,孩子自己是絕對做不出來的。
即便是家長跟孩子進行了“協商”“溝通”,讓孩子清楚知道了為什么要做這些事情,做這些事情的重要性等等,但孩子的客觀能力也決定了他們只是在感覺上覺得這些事情“重要”,而更多的只是覺得家長覺得重要。

孩子們自己其實是很難感受、理解這些事情到底有多重要的。
這種事情其實不僅僅是在做計劃上,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上可能我們多少都會有這樣的表現——嘴上說的是“尊重孩子的選擇”,但實際上家長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在引導、暗示孩子聽從我們的“建議”。

而且這種事情也不光是針對孩子,日常生活中、工作中我們好好去回憶一下就會發現,其實這種“心口不一”的事情真的不算少。
絕大多數給孩子做計劃的家長肯定都會有一個期待的,家長對這個期待的“欲望”是很難通過理性進行控制的,且我們往往認為這些要求確實是“都是為了你好”,因此很快我們所關注的焦點就變成了“如何讓孩子接受”上。
所以在做這個計劃的時候家長盡管表現出來了尊重孩子的想法,也確實去做了引導孩子的工作,但實際上所有的這些工作都圍繞著一個核心——讓孩子接受我們的要求、我們的期待以及我們的想法,注意,是“我們的”。

只是有很多家長溝通能力確實很好,而且孩子本身也有一定的適應、接受能力,所以這個問題可能表現不夠突出,當然,對于一些強勢的父母來說,孩子可能因為畏懼等心理也可能導致事情被掩蓋了。
但總的來說,在這件事情上很多家長盡管表現出了很民主、很開放的態度,但對大多數的孩子來說,他們實際上只是順從了父母的要求而已。
那么怎么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恕我直言,如果家長還是堅持要讓孩子接受我們所給他規劃的那些任務,那么對于絕大多數孩子來說結果可能都是一樣的——計劃成了擺設。
這件事情既不能怪家長,也不能怪孩子,因為這是孩子個體成長發展的客觀性決定的,盡管我們說“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但對“兒童”來說,我們必須要承認有太多的事情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段所能理解的。
所以,解決這件事情最好的辦法就是壓縮我們計劃中的內容。
把一些比較迫切、緊急的、重要的、需要我們馬上去解決的事項提煉出來,先從這些事情入手。

然后補充一些習慣養成類的內容,比如說閱讀的習慣、審題習慣、答題習慣、自主思考習慣等,這類“計劃”有的可以單獨呈現,有的則可以與其他計劃相結合實現。
除了“量”之外,還要注意我們做的這個計劃不要做得太長。
例如那位家長發給我的計劃其實是兩份計劃,第一份是這個學期開學前和孩子一起做的“學期計劃”,另一份是期中考試之后重新做的后半個學期的學習計劃。
孩子在低年級的時候不要做這樣的“長期計劃”,可以這么跟孩子談整個學期的目標、計劃,但在具體實施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個計劃往“小”了做。

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嘗試做“日計劃”,沒有這個條件的家長可以嘗試我的建議:
1、周末(周五晚+周六+周日)做一個“周末學習計劃”;
2、周中(周一到周四)做一個“周中學習計劃”。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比較能夠容易感受到完成計劃的那種喜悅、成就感的。
這是可以起到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提高孩子自我能效感的積極作用,配合我們的鼓勵、肯定以及“充實學習”本身帶給孩子的感悟,會有利于孩子相信自己也能夠完成下一個計劃。
甚至有可能對有的孩子來說,他們會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個計劃都有什么。

這就像“通關”了一個小的關卡,過程的“愉悅”“收獲”會讓“玩家”很期待下一個章節會有什么、會遇到什么。
所以我們要給孩子做的計劃千萬不要做得太長,太長了孩子就看不到完成的希望,容易導致因為缺少信心、距離“終點”太遙遠而導致動力不足。
另外我在那位家長發過來的計劃表中還發現了一個問題,當然這也是我之前沒有強調過的——我們做的計劃里要建議一定要有休息的時間。
“專注力”這個東西我們都希望孩子具有,但孩子們的生理、心理決定了他們的專注力時間是有限的。

對小學生來說,孩子能保持個30分鐘左右的專注就算是很不錯的了,家長不需要擔心,這東西會隨著年級身高或者說年齡增長,而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
當然,這得有個前提,那就是孩子還想學。
專注力變差之后再堅持多學點也不是不可以,但學習的質量和效率是會打折扣的。
這個“平衡”需要家長自己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做調節。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我個人建議以30-40分鐘為一個休息的周期,高年級之后逐漸增加。

另外家長如果有時間、有精力,建議可以把某個“休息時間”改為親子活動時間,這事兒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
只要這個親子互動不是太過激烈、刺激的活動就沒啥問題。
其實很多“理論”都是“死”的,真正“好”的地方我認為是我們能不能把其中的一些思想與我們孩子、我們自己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確實很難“一步到位”也不用沮喪,只要我們一直在往積極的方向去走、去改變,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