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親子之間愛的溝通(《家長要學會與孩子溝通》)
想要與人真誠溝通,那就必須直視對方的眼睛。家長想要與孩子溝通也是一樣,甚至要求更高,你希望孩子把自己的話聽進去,那就最好先蹲下身子與孩子平視,同時,你的心氣也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放下身份去交流,因為,心理上的平等,才是家長引導孩子敞開心扉,與之有效溝通的“敲門磚”。
為此,小編歸納出家長與孩子之間的“LOVE”溝通法則,所謂“LOVE”溝通,就是包括Listen(傾聽)、Open your mind(打開心胸)、Value(尊重、珍視)、Empathy(同理心)四個方面。
▇Listen(傾聽)
孩子的提問天馬行空,或者總是不停地追著你問問題,你該用怎樣的態度面對呢?
應對辦法:先耐心的傾聽,對于有邏輯的問題搜工具書,無邏輯的問題拼自己的想象力。
例子:“媽媽,為什么會有電???為什么春天會開花呀,為什么……(傳說中的十萬個為什么)”
?“你怎么這么多問題,媽媽也不知道,要么你去問你爸,或者自己看書、玩玩具去?!?/p>
?“這個問題媽媽也不知道,但媽媽現在有其他的事情必須去做,你先自己想一下答案,等我忙完再和你一起去找答案好不好?”
和孩子聊天要遵循的最重要的規則:不冷漠,不冷場。對孩子來說,相較于答案本身,他們更看重的是跟大人的交流,和自己是否被尊重。
有時候他們的話會問得我們啞口無言,那就承認自己的缺失,再和孩子共同尋求答案;有時候他們的問題太天馬行空,我們可以跟隨他們節奏,和他們一起沉浸在想象中,別否定孩子,尊重他們想要表達的意愿。
▇Open your mind(打開心胸)
當孩子做了一些父母無法接受的行為時,家長該怎么辦?
應對辦法:與其告訴孩子不要做什么,何不敞開心扉讓孩子去試試?即使錯了失敗了,只要孩子明白了道理,現在付出了試錯代價其實很小。
例子:人來人往的大商場里,有小孩子賴在玩具柜臺前哭鬧,一旁的父母在面子大失之下,不免心煩意亂地“賞”孩子一記巴掌。很多育兒網站上都會說,家長可以通過讓孩子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迂回地把孩子引導到別的地方。
這樣的方法就像上面說的:治標不治本。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想法不會和大人相同,在和孩子溝通時我們要學習先把自己的價值觀或標準放下,聽聽看孩子的想法,當孩子想法跟你不同時,Open your mind(打開心胸),不要吼他、罵他、威脅他、或急著與他說教。如果孩子的想法無傷大雅,何不試著學習接納不同的想法。上面的媽媽在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通過共情表達出了對孩子的理解,說出了孩子內心想要說的話,并允許孩子宣泄。
這樣一來,孩子就不會只想著自己委屈,能夠聽家長講道理了。同時,之后家長再跟孩子立規矩就會相對容易,只要大人的態度溫柔和堅定,孩子在路上就不會再任性亂要東西。
▇Value(尊重、珍視)
孩子提出了一些非分的要求,你不想滿足他(她)時,你會如何說服他?
辦法:不要去敷衍孩子,而是通過共情與尊重,把話語權還給孩子們,讓他們自己想明白利害關系。
例子:晚上孩子想吃巧克力,但是白天他已經吃了好幾顆,擔心孩子蛀牙的你拒絕了他,他卻依舊不依不饒。
?“都說了不能再吃了,再吃牙齒會掉光!”
?“你那么喜歡吃巧克力啊,想吃哪種的呢?想吃白天吃的那種夾心的啊,好吧,媽媽給你找一找。(假裝翻找)但是那種好像沒有了哎,我們明天再去買好不好?”
?“除了吃巧克力,你就不想和媽媽玩點有趣的事情嗎”(就這個話題展開,孩子就會忘記吃巧克力的事情了)
這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臨時方法,可以讓孩子暫時忘記當下的要求,適用于家長確定會履行約定的時候。如果只是敷衍孩子,就不要用了,否則會降低在孩子心中的信譽。
想要能夠長久的說服孩子少吃甜食,還需要家長另外抽出時間,通過繪本和動畫等方式,把道理詳細的解釋給孩子。因為這時孩子的需求是被滿足的,他們也就更能聽進去我們的話。
總結一下我們可以得出,和孩子交流一定要遵循兩個要點:共情和尊重。孩子都是喜歡和父母溝通的,重要的是我們要尋求正確的方法,一方面是理解孩子,嘗試從他們的角度認識他們行為的意義,另一方面是尊重孩子,將話語權還給他們,鼓勵孩子多多表達自己。
▇Empathy(同理心)
孩子任性大哭,無理取鬧,怎么說都不聽,家長感覺面子掛不住時該怎么辦?
辦法:把孩子帶到一個不易容受外界環境影響的地方,理解孩子的情緒,然后比孩子先說出他想對我們說的話。
例子:路過玩具商店,孩子想要買小汽車,但家里已經有好幾輛了,于是你決定不給他買,孩子開始哭鬧。
?“哭什么哭!家里都有那么多了,別想我再給你買!”
?“我們家里已經有小汽車了,回家玩好不好?”
?“你很喜歡這輛小汽車,媽媽不給你買,你心里很生氣,所以才哭對吧?但是咱們家已經有很多小汽車了,所以媽媽決定不再給你買,否則太浪費了,我們把這輛汽車讓給別的小朋友好不好?”
?“如果你還是很難過的話,你可以哭,也可以讓媽媽抱。”
所謂Empathy(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的能力,在和孩子溝通和輔導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基本態度,讓孩子知道我了解你的感受,我們雖然不一定認同孩子的想法,但可以表達對孩子情緒的了解。同理心不是一昧的認同想法或是跟著孩子情緒起舞,而是一種情緒支持的表達。例如:孩子在告訴你,他對同學的不滿,你要說的是:“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而不是跟著一起罵那位同學。同理心的表達不容易,必竟那和我們平時說話的習慣不同,但有著這樣的基本態度,孩子會感覺到被了解,對他們而言這就是一股強而有力的支持。
一旦家長學會了“LOVE”溝通法則,再也不用擔心與孩子溝通不暢的問題了,這才是親子關系中滿滿的愛意?。?/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