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編和公務員的差距是什么?(公務員編制和事業編制的差距,看了才知道!)
所謂的“鐵飯碗”,最初的出處是在巴金的《寒夜》中:“吃公司的飯?我們這個不是鐵飯碗啊!”這里面的“鐵飯碗”已經開始指代公司企業中最穩定的崗位了。
直到后來,改革開放后,很多企業都歸為國有。國有企業的管理制度就是平等,干好干壞都一樣,薪資待遇也不會看個人能力而是按照工作年頭。

但是這樣長期以往就會非常打擊生產者的積極性,從而影響到整個企業。因此,國家開始實行“承包制”以及后來的“股份改造制”,打破了當時很多人的“鐵飯碗”。
到了現代,我國目前的“鐵飯碗”指的并不是所有的國家機關里的工作人員,因為這些機關內部有些屬于“合同制”的員工以及勞務派遣用工。

現在的“鐵飯碗”主要包括了政府機關的公務員、國有企業的正式員工、事業單位的正式編制內人員、國有銀行的正式員工、教育系統、電力系統以及煙草系統等國有企業的工作人員以及一部分選調生。
其中,最受現在年輕人歡迎的就是公務員和事業編了。但是,有很多人還沒有完全分清公務員與事業編的區別,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起看一看二者具體的區別。

事業編和公務員的定義不同,具體工作內容也各不相同
公務員的全稱是國家公務員,主要負責依法履行公共職責,由國家發工資的工作人員。而公務員的職業類別一般可以劃分為三大類:綜合管理類、專業技術類以及行政執法類。
通俗地講,公務員就是行政單位正式的在崗在編的工作人員。

公務員的具體工作內容非常的復雜、種類繁多。從制定國家政策到管理鄉鎮違法搭建,都是公務員的工作內容。
專業技術崗的公務員會更加傾向于技術崗位,比如獄醫崗位;綜合管理崗位的公務員對專業方面會有要求,比如某某市的規劃局,就只招聘城鄉規劃專業;而行政執法崗位公務員一般都被分入某某支隊,比如文化稽查支隊等。

而事業編制則并不是國家的行政機關,而是在國家的行政機關領導下的社會公共組織。所以事業單位的員工是不能受到《公務員法》保護的,在法律地位上就區別于公務員。
另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薪資待遇不是像公務員一樣有國家行政經費發工資,而是由國家的事業經費承擔,在薪資待遇方面也不及公務員。

而且擁有事業編制的單位有政府全額撥款,也有差額撥款,甚至還有完全是企業管理的,所以在福利方面也不及公務員。
在穩定程度上,事業單位也稍遜于公務員,尤其是近幾年來國家開始加大力度推行事業單位的體制改革,很多在編的事業單位員工都非常不安。
但是在晉升渠道上,事業單位就和公務員一樣清晰明了,同樣采用的是分級制的晉升崗位以及匹配的薪資待遇。

事業編與公務員的報名條件以及后續的考試內容和錄取流程區別很大
但是相比于公務員,事業編的進入方式更加靈活而且有些崗位的條件比較寬松,一般想要進入事業編制,可以通過參加事業單位的統考以及直接選擇人才引進的方式。
事業編考試的報名條件相對于公務員比較寬松,一般要求大專以上的學歷即可,錄取條件也比較寬松,很多單位的事業編考試都不設置最低錄取分數線。

事業編的考試內容一般都是由招考單位進行命題和考試,難度完全比不上國家級的公考。考試內容分為公共基礎知識和職業能力測驗這兩大主要內容,部分崗位還會考到專業知識。
公共基礎知識主要考政治法律,一般最常見的題型就是客觀題,論述題和寫作也會有所涉及。
職業能力測驗就相當于是公考中的行測,但是難度很低。一般的出題模式會有三種:只考行測;公基行測更占一半;公基行測和寫作三個部分。

而公務員考試就是眾所周知的國考和省考兩大考試,這兩大考試分別是國家級公務員考試和省級公務員考試,基本沒有太大的區別。
考試內容也包括了行測和申論,難度都相當高,每年的報考人數非常多,競爭異常激烈。

適合事業編的人員條件也不同于公務員,建議大家根據自己的個人性格和自身條件謹慎選擇
如果有高學歷、名校出身還在體制內有資源,有政治抱負的同學可以去選擇爭取公務員崗位。公務員崗位需要工作者性格沉穩,處事不驚臨危不亂。

而且由于公務員崗位中會涉及不停地考試以及競選,所以需要報考人員有很強的考試能力,并且能夠一直努力。
如果不愿意有太多應酬,也不想在行政部門復雜的人際關系中謹小慎微,那么事業單位就更適合考生報考。
最重要的是要根據自己的專業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職業,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最理想的工作崗位。
今日話題:你認為公務員和事業編哪一個更適合你?歡迎在評論區踴躍留言。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