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培養并堅持好習慣,你遇到過哪些阻礙?是一開始躊躇滿志,堅持不到一個月乃至一周后,便打回原樣,把目標、flag拋之腦后,該干嘛干嘛?是堅持一段時間后,久久未達到自己期待的效果,便心生厭倦,干脆放棄?是各種不可控因素發生,導致堅持被打斷,索性自暴自棄,徹底擱置?這些可以說是大多數人的常態。如何培養并堅持好習慣,成了大多數人的需求。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讓你有所收獲~
周一 | 觀點
全文共4586字,閱讀時間12分鐘
新的一年開始,又到了樹立新目標、立新flag 時候。回顧2021年,你年初的flag實現了嗎?你堅持了哪些好習慣?如果被“打臉”,也不需要自責,這里有一份策略,等著你查收。有了它,相信2022年培養并堅持好習慣變得不再難,而日常的堅持,將帶領我們向目標不斷靠近。同樣,這份策略,也適用于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讓孩子更容易將好習慣堅持下去。
培養并堅持好習慣,你遇到過哪些阻礙?是一開始躊躇滿志,堅持不到一個月乃至一周后,便打回原樣,把目標、flag拋之腦后,該干嘛干嘛?是堅持一段時間后,久久未達到自己期待的效果,便心生厭倦,干脆放棄?是各種不可控因素發生,導致堅持被打斷,索性自暴自棄,徹底擱置?
這些可以說是大多數人的常態。如何培養并堅持好習慣,成了大多數人的需求。有需求,自然有研究。詹姆斯·克利爾花了數年時間研究關于習慣的科學知識。他對習慣培養的長期關注、實踐、研究與分享,讓他成了培養習慣的集大成者。在《掌控習慣》一書里,他描述、分享了培養習慣的最佳策略。
且看我們如何來活學活用《掌控習慣》策略,來一一突破常見的培養習慣的阻礙。
基于身份認同的習慣才能長久
如何打破“三分鐘熱度”的循環?你需要將習慣培養與身份認同聯系起來。
《掌控習慣》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想象一下兩個人拒絕吸煙的情形。當有人讓煙時,甲說:“不用了,謝謝。我正在戒煙。”乙則一口回絕:“不,謝謝。我不抽煙了。”這個回應稍有不同,但它表明了這個人身份的轉變……他們不再自認為是煙民。
“你有能力改變對自己的信念。你的身份不是一成不變的。你每時每刻都能做出選擇。”“你采取的每一個行動都是投票給了你想成為的那個人。”(《掌控習慣》)
比如減肥、瘦身可以說是很多人年年立、年年“打臉”的flag之一。我們需要認識到習慣養成的背后,與自己對身份的認同息息相關。這個身份,并非社會或工作標簽,而是對自我的認知。
比如,我們常常說,“自己在減肥”,背后的認知是覺得自己有點胖或是沒有達到內心期待身材的標準,某種意義上是對自己目前身材的不接納。有了身份認同意識后,我們還是會實踐“管住嘴,邁開腿”,但可以轉念,“我是追求健康均衡飲食、熱愛運動的人,我希望保持優雅、輕盈的體態”。相信在這種美好的信念和追求下,在認知層面,瘦身不再是對當下的自己不接納需要做出改變的行為,而是對自我身份轉念認同后,自主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
對于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基于身份認同同樣重要。每一種身份認同背后,都是對某些品質的信念與堅持。
孩子,無論大小,心中常會有一個喜歡的偶像。比如小孩子喜歡看《汪汪隊立大功》,父母可以根據孩子喜歡的動畫角色,在培養孩子習慣時,強化孩子喜歡角色的品質。比如孩子喜歡工程車小力,動畫片中小力常常會急中生智,緊急關頭化解危機。當孩子在生活或是游戲時,遇到些小阻礙,則可以鼓勵孩子向小力學習,開動小腦筋,自己嘗試多想辦法。
電影《銀河補習班》里,兒子馬飛被洪水圍困,救援陷入困境,父親馬皓文沒有放棄,一直用喇叭大喊著,告訴兒子:想辦法,你一定能出來。因為父親的這份信念和鼓勵,馬飛完成了自救。
(電影《銀河補習班》截圖)
因為有了對身份認同的重視,我們不會輕易去否定、貶低孩子,而可以通過積極肯定、鼓勵,讓他向自己想成為的人看齊,像想成為的人那樣去行事、去生活,建立好習慣,養成好品質。
同樣,我們也會更注重自己以及家庭成員在孩子心中的印象,因為我們尤其是孩子,吸收著身邊的人的品質和舉止。
看到過一個建議,深以為然。建議家庭教育中,要特別注重給孩子講述家族史中的閃光人物或是耀眼事跡。這樣,某種意義上,也是通過家族自豪感,建立孩子的身份認同。
而,“一旦涉及你的自豪感,你就會盡心盡力地保持你的習慣。”
成功的最大威脅不是失敗,而是倦怠
在尚未見到顯著成果時,如何堅持踐行好習慣?你需要知道習慣的結果反饋往往會滯后,對突破時刻保持耐心。當目標顯得遠大而遙遠時,可以通過目標拆分,制造更多的即時滿足時刻。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計算方式是這樣的:如果你一年內每天都進步1%,到你完成時,你將會進步37倍。相反,如果一年中你每天以1%的速度退步,你現有的任何東西會降到幾乎為零。一場小小的勝利或一次小小的挫折會積累成更多的東西。習慣是自我提高的復利。(《掌控習慣》)
(圖片來源于網絡)
我們每天的日常行為,做得好或不好,很難說有個精確的度量,然只有你自己內心清楚,做同樣一件事,今天的你有沒有比昨天更盡心一點,有沒有試圖改進一點,或是在重復練習中有沒有變得熟練一點,相反,如果我們今天松懈一點、敷衍一點,一天可能看不出來,疊加之后,做事的標準和習慣將會大打折扣,從而遭遇失敗或是失去機會。
看到過一段印象深刻的話, “每當我感到無能為力時,我就會去看石匠鑿石頭,也許他鑿了100次,但石頭上沒有出現裂縫的跡象。然而,在他鑿到第101次時,那塊石頭裂成了兩半。我知道這不是最后那次鑿擊造成的,而是此前連續鑿擊的結果。”
我們常常關注成功的那一刻,卻選擇性忽略成功背后的積累與積淀過程。我們急著想要看到成果,卻常在在成果滯后出現或是成功前夕選擇了放棄。“在任何探索的早期和中期,通常都會有一個不如意的低谷區。”
熟練掌握某項技能需要足夠的耐心。不妨忘記對成果的迫切期待,篤定地踐行好習慣,在每個環節用心、盡力,相信好的結果終將在到來的路上。
“成功的最大威脅不是失敗,而是倦怠。”
如何避免倦怠?我們可以借助視覺量度,比如踐行日志、好習慣養成星星板。幫助孩子學會目標拆分,把大目標拆分成分階段目標,細化到每日及今日就可以踐行的一個個小舉動,一段時間后,帶著孩子定期做復盤,讓他看到自己階段性的變化和進步,從而更有信心長期踐行。
通過環境設計,讓習慣養成事半功倍
如何在各種不確定性中,踏實踐行好習慣?你需要明白培養習慣的背后,往往是大腦的提示和獎勵機制在起作用。
“提示觸發你的大腦啟動某種行為舉止。獎勵教會我們哪些行為值得記住并應用于未來。”(《掌控習慣》)
一個人能堅持,我們常常把它歸結為個人意志力強。然而意志力和自控力,不同個體間的差異并沒有那么大。如何在堅持中,減少意志力的損耗,更應成為我們的追求目標。圍繞這個目標,最有效、可行的策略之一,便是進行環境的設計。總的宗旨就是,給計劃培養的好習慣,在環境里盡可能提供多的提示,讓它盡可能簡便易行,增加踐行它的吸引力,讓它變得愉悅。
比如很多媽媽希望培養孩子愛上閱讀,與其每天在孩子耳邊念叨“要多讀書”,不如默默地把家里房間盡可能多地設置書架,帶孩子常去逛書店,選購一些他喜歡、感興趣的書,將書與他的玩具、心愛之物同處一個空間。在房間可能會進行閱讀的場所,設置適宜閱讀、方便開關的燈或是臺燈,設置便于孩子自己控制的開關。總而言之,把家里營造成一個隨時隨地能看到書的空間,設計隨時隨地能閱讀的光照條件,相信孩子愛上閱讀的可能性會大大提高,事半功倍。
(電影《哈利波特》截圖)
一位友人,她是一位多年教育工作從業者同時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對英語學習分享過一個觀點:孩子年齡越小,比如學齡前,你只需要提供、創造環境,孩子通過浸泡,就能輕松習得英語,不需要孩子個人付出多大的努力。年齡越大,則需要學習者發揮更多的自我控制和主觀努力,方能掌握。
同理,如果在孩子尚未接觸屏幕之前,你通過創造、設計環境,以及親子閱讀陪伴,讓孩子體味到閱讀的樂趣,愛上了閱讀,孩子養成長期的愛閱讀習慣將變得容易。但如果孩子尚未體會到閱讀的樂趣,你就圖省心,讓小齡孩子看電視、玩iPad,相較書本,聲光刺激的屏幕顯然對孩子誘惑更大。等孩子大了,父母又抱怨孩子不愛閱讀,試圖培養孩子愛上閱讀,那付出的努力,也需要更多。
所以,創造一個便于你自己及孩子培養并堅持好習慣的環境吧。
如何在日常中開始并堅持好習慣?
有了基于身份認同的好習慣培養方向,有了篤定踐行好習慣的決心,有了環境設計意識,如何在日常中讓好習慣的培養和堅持變得容易?請查收6條即學即用的Tips。
- 習慣是基于頻率而不是時長形成的。養成新習慣的最關鍵步驟之一便是不斷地重復,提高踐行頻率。
- 兩分鐘規則。任何新習慣的開始,都可以縮減為兩分鐘版本的簡單實踐要求:比如“每晚睡前閱讀”變成“讀一頁”,“整理衣物”變成“折疊一雙襪子”等等。讓習慣的開始變得簡單易行,是堅持和增加行為頻率的秘訣。
- 將你想做的事,列入具體計劃。比如鍛煉,不再停留在“我想”,而是明確何時何地進行鍛煉,甚至按照“兩分鐘規則”立馬踐行,比如上班時選擇提前一站下車,步行到公司
- 將高難度的習慣與積極的內心體驗聯系起來。學會轉念,嘗試把你“得”做的一些事,換個詞,變成“想”做那些事。比如我“得”為家人準備早餐,換成我“想”為家人準備早餐。不要忽視語言的魔力,“只需換個詞,你就可以改變你看待每個事件的方式。”
- 加入一個共同愛好組織或者社區。尋找一個積極的交流、分享環境,大家有著類似的目標和練習,會相互督促和彼此賦能。當你有了進步或是突破時,也能被看見,受到鼓勵和肯定,一群人走得更遠。
- 隨時開始,隨時堅持。參加瑜伽大會時,一位瑜伽導師說,她練習瑜伽的20來年里,發現長期堅持下來的,可能不是那些熱情滿滿,一開始便猛練,追求各種高難度動作的學員,他們中的很多人在一段時間后放棄練習,便再也不接觸瑜伽了。真正堅持了數年以上的瑜伽練習者,可能反而是那些會有畏難情緒,甚至有間斷練習時期,卻隨時又能拾起來開始的學員。所以在培養并堅持好習慣時,我們要學會不苛求自己,在曲折中前進,也好過徹底放棄。
撒切爾夫人曾言,“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能決定你的言辭和行動。注意你的言辭和行動。因為它能主導你的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能變成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能決定你的命運。”
如果一想到漫長的堅持,你覺得好難,不妨放輕松,想著踐行好今天就行。日復一日的“今天”塑造了我們的未來。今天的行為,通過日復一日的踐行,成為習慣,也終將決定著我們的未來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