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講道理講究方法也管用(給孩子溝通,不講大道理)


這兩天下樓排隊做核酸,最大的感受就是:見到一些平時“只聞其聲”的鄰居真容。
以往,從窗戶傳來吼孩子的家長,如今見面也并不如想象中猙獰。
尤其是帶著孩子的家長,要是遇到熟人,話匣子便收不住。
今天早上就是,排隊人群中,一個媽媽和另一位鄰居吐槽自家孩子,孩子的個頭兒快到媽媽肩膀了,靜靜地站在那不說話。
我認真聽了會兒,其實媽媽也沒抓住孩子什么大把柄,無非就是上網課不認真,作業粗心,做事磨磨蹭蹭……
就算把這幾條“數罪并罰”,也實在犯不上在那么多外人面前揭短。
這位媽媽的口才真是好,本來鄰居想勸她幾句,幾次想插話都沒成功。
后來,這位媽媽見自己的孩子不言語,又把矛盾對準孩子:
“你這么小就磨磨蹭蹭,長大了能有什么出息?”
“老師給你們留的作業你記不全,為什么別人都能完成?”
“每次給你講道理,講了那么多你都說明白了,為什么明白了就是做不到?”


看著孩子那張冷靜又沉默的臉,多少有些心疼。
但我更可憐這種沒事就拉著孩子講道理的家長。
他們不知道:對孩子的這種說教,其實只感動了他們自己。他們并不在意在這場溝通中,孩子究竟能吸收多少信息。
很多家長特別容易犯一個通病:我說了這么多,你聽到沒有?!
不好意思,盡管孩子給足你面子,回答“知道了”,而事實上,孩子的大腦是一片空白。
并不是孩子故意要與你對著干,而是孩子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確做不到。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麥拉賓法則”,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信息傳遞,是由“7%言語+38%語氣+55%表情”構成的。
也就是說,當家長怒氣沖沖的時候,或者已經讓孩子感受到家長要發火的時候,孩子本身接收信息的能力就會明顯下降。
55%的信息是通過視覺傳達的,比如家長的表情、微動作、肢體語言等;
38%的信息是通過聽覺傳達,比如大人說話的語氣、語調、聲音的大小等;
而最后,只剩下7%來自純粹的語言表達。
也就是說,當你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孩子更關注93%來自你的語氣和表情,以及肢體語言,而最后能不能聽到你講的內容,也只剩7%了。


我希望有更多家長在看到這篇文章后,能大概記住這幾個數字比例。
當你要發火,或者已經生氣了,請自尋抒發渠道,等你平靜下來,再和孩子對話。因為,此時你們的溝通或許才有效。
現實中,有太多家長不是吼叫就是暴躁,或者把道理講了一籮筐,到最后,除了把孩子的耳朵磨出繭子,最后也沒收到預期效果。
孩子在年齡小的時候,采取的“對抗”方式也許是沉默,待他大一點,或許就直接頂嘴或沖撞,甚至更極端的叛逆方式。
很多家長不明白為什么現在的孩子“說不得”,其實,并不是孩子脆弱。
而是現在的家長太脆弱,聽不了來自老師對孩子的各種批評;等不及讓自己冷靜下來,想好和孩子的對話方式再出口。
不少家長總是喜歡站在各種制高點上,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對孩子施教。
并不是你的初衷好,孩子就一定要全盤接納。方式,方式,不講究方式的說教不如閉嘴。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些或許能派上用場的溝通技巧。大部分我也是和別人學來的。
第一, 學會共情。說白話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你是“自己人”。
這是人之常情的事,如果對方不想懂你,你愿意把知心話講給他聽嗎?
第二, 學鸚鵡。有的家長說,我嘴笨,不會教育孩子。那么,恭喜你,你家孩子有福了。
不善于表達的家長怎么和孩子達成共情?很簡單,教你一個方法:學鸚鵡,當你發現最近孩子的問題后,孩子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那么你接下來要做的是:重復孩子的觀點。
別小看你重復的這幾句,它能讓孩子感受到:“哦,我媽聽進去我說什么了。”“原來不善言談的爸爸,真的在聽我說話。”
有了這個基礎,還怕后面的溝通不暢嗎?
第三, 不要把別人對孩子的批評全盤接納。自己的孩子自己最應該了解。前幾天,朋友家一個8歲的小女孩在家哭,原來上網課的時候,孩子用的是新入手的ipad,家里大人又去上班了,對攝像頭操作不太順手,這時正趕上校長巡視各班情況,老師覺得班上有孩子不打開攝像頭給班級丟人了,便出言訓斥小女孩是故意不打開攝像頭。
女孩的媽媽在了解情況后,安撫了孩子,并打電話和老師解釋。這樣,就免了一場不必要的說教。
說了這么多,你明白了嗎?并不是不能和孩子“講”理,只是盡可能把對話雙方安排在真正的冷靜之下、充足的彼此尊重中進行。
這才是解決問題的基礎,也是幫助孩子提升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