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心理咨詢模式存在的問題
心理咨詢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即是“來者不究,去者不追”,意為對于進入咨詢室的咨詢者,咨詢師不應該懷著獵奇的態度打聽咨詢者除達到咨詢目的以外的個人信息;對于已經走出咨詢室的咨詢者,無論他是出于何種原因不再前來咨詢,咨詢師都不應該主動要求咨詢者前來咨詢。也就是說,心理咨詢是一項建立在咨詢者有求助意愿的基礎上的咨詢者與咨詢師共同互動以達到幫助咨詢者解決問題的目的的活動。
所以一般而言,心理咨詢實際上是在咨詢者主動求助時協助咨詢者解決各種心理障礙的,但是針對大學生群體的高校心理輔導卻有著和一般心理咨詢不同的特點。既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發展自我,實現自我,更加幸福地進行學習和生活,那么高校心理輔導工作就不能僅僅局限于幫助少數存在心理障礙或人格障礙的大學生,也就是說高校心理輔導的模式應該從“重障礙咨詢”轉變到“重發展咨詢”,應該從“重治療”轉變為“重預防”。張緬(2007)針對我國高校心理輔導近20年來的發展狀況,提出了一個問題,即:高校心理輔導是“醫學模式”還是“發展模式”,這也正是對我國高校心理輔導的咨詢模式的諳問。他認為學校心理輔導不同于精神醫學中的診療模式,它應該采取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