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幼小銜接宣傳教育,欄目推出“幼小銜接,我們在行動”系列報道,全面展示“幼小銜接”優秀教研案例,分享成功經驗。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海口嘉木學校是怎么做的。
書寫是身體協調能力、平衡整合能力、手眼配合能力以及精細運動發展水平的綜合呈現。當孩子進入小學,培養他們“寫字”的良好習慣,看似簡單實則不易。比如:握筆姿勢對不對、坐姿端不端正、字寫得工不工整等等,海口嘉木學校從幼兒園起至小學一二年級,為幼兒提供多種鍛煉書寫能力的活動與銜接課程,比如:空間運動、交叉運動,手工課、木功課等,幫助孩子們建構底層能力、提前做好書寫準備。




海口嘉木學校 學生 葉泓銳:先把線畫出來,然后中間的畫一橫線就好了,畫完線之后就可以開始打磨。

海口嘉木學校 學生 項彥萌:我會做手工、畫畫、編東西還有做很多的東西。

家長 張程程:手工木工這些以前都沒有接觸過的東西,但是她都很享受這些東西,很喜歡,會很期待上這樣的課程。比如說她會告訴我跳小魚,然后她告訴我有一天告訴我,她說她跳了100多個小魚,我當時還不懂是什么,后來我才知道原來是針線,然后老師是用這樣游戲的動作,告訴她是怎么做的。她一開始是不會的,但是她從不會到會是經歷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好幾節課程,但她自己都堅持下來了,而且越來越有信心。

海口嘉木學校 校長 馮子航:我們更努力地希望呈現的是一個完整的課堂體系,完整性其實體現在,我們整個人的構成上。比如說我們的頭腦,它最主要完成的是思考力的部分;而我們的軀干,完成的是感受力的部分;而我們的四肢,完成是行動的部分。那么當我們的課程能夠同時去呼應這個人的構成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它才是完整的,他才能夠實現基本的完整的人的教育理念。所以在我們幼兒園的孩子,剛剛上幼兒園的時候,他更多的是去發展他的身體,學習使用和支配他的身體,到了上小學的時候,他才開始進入到感受力的部分。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的最后一學期,學校會開設“形線畫”課程。老師先從最簡單的線條開始示范,讓孩子去觀察線條的特點、比例和關系,然后用身體去模仿,甚至小組合作一起用身體去再現,從觀察到模仿到調動整個的認知,最后才落在紙面上去“書寫”。 在漢字教學中,老師用圖像的方式呈現出象形字的本質,再從圖形中抽象出漢字的符號,是一年級孩子比較容易理解的學習方式。



來源:海南青少頻道《科教自貿港》
記者:許會依、李安、王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