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孕育的城市豪情,
走街串巷捕捉的人間煙火。
匆忙奔走于大千世界的我們,
是否會為一座城而停留?
“以城相見”,讓我們來一一探索,
那一座座城的魅力與底色。
01
重慶風土 山水相依
重慶古稱巴,
簡稱渝。
“巴”之稱謂,
緣于古時巴國,
這個古老的諸侯國,
都城一度在今重慶境內。
“渝”之稱謂,
則緣于嘉陵江(嘉陵江古稱“渝水”)。
重慶在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
是守在四川門戶上的寶地,
隋時依渝水命名為“渝州”。
重慶朝天門碼頭(攝影:蔣繼航)
璀璨的重慶夜色(攝影:林正)
輿地學家顧祖禹曾評價重慶:
“府會川蜀之眾水,
控瞿塘之上游……地形險要。”
山水相依,
便是這座8D立體之城的底色。
重慶江邊風景(攝影:謝修明)
重慶多山,
山地占境內面積76%,
丘陵占22%,
平壩僅占2%。
重慶仙女山(攝影:謝修明)
大巴山在北。
人云:“大巴山,瀑飛泉,矗立峰如劍。
幾聲蟬,幾聲猿,
天橋攜手兩山連,回首浮云看”。
云霧繚繞,峻嶺逶迤,
盡顯壯麗與雄奇。
重慶山地(攝影:廖濤)
巫山在東。
詩鬼李賀的筆下,
“碧叢叢,高插天,大江翻瀾神曳煙。
楚魂尋夢風飔然,曉風飛雨生苔錢”。
巫山高聳,光怪陸離,
充滿神秘與奇幻。
重慶巫山小三峽
此外,重慶東南有武陵山,
南有大婁山……
山高谷深,溝壑縱橫,
這里無愧于“山城”之稱。
重慶山城地貌(攝影:鄧旋)
重慶多水。
江水穿越巫山山脈,
形成著名的長江三峽。
長江干線與眾多支流
形成重慶發達的水系,
干流與支流匯合處,
便形成了城市的聚集地。
重慶的橋(攝影:岑剛)
繁忙的重慶寸灘港(攝影:朱新敏)
四面環山,河流眾多,
水汽在如同蓋了鍋蓋的地形中
久久不散,
也造就了“霧都”重慶。
重慶是一座
建在巴山渝水之間的城,
重慶的文化深深植根于
大山大水之中,
流傳不息。
重慶朝天門大橋(攝影:孫云惠)
晨霧中的重慶(攝影:朱新敏)
02
巴渝文脈,生生不息
重慶的文化脈絡,
從遠古一路走來,
最終形成了豐裕厚重的巴渝文化。
沉淀了忠勇愛國的英雄主義,
蘊藏著開放包容的胸襟氣量,
濱江險山與川江號子,
也哺育出一代代質直好義、
樂觀豪爽的重慶人。
重慶市人民大禮堂(攝影:田榮棲)
江之畔(攝影:嚴磊)
巴渝文化悠久厚重,
綿延不絕,堅韌前行。
重慶的工商業發展,借山川之利,
歷經三線建設以及改革開放,
終成大器。
城市速度(攝影:余小龍)
巴渝人滿腔英雄情懷,
耿直純樸,敢于擔當。
古今同框(攝影:孫云惠)
列車從樓中穿梭而過的李子壩站,
夜晚璀璨的洪崖洞,
橫跨大江的長江索道,
與旁邊高樓平齊的立交橋,
還有熱辣的火鍋和小面……
近年來,重慶更是因為
“8D魔幻”的地形、數不勝數的美食、
充滿煙火氣的市井風情,
成為游人如織的熱門城市。
重慶河流眾多(攝影:鄧旋)
重慶立體交通(攝影:謝修明)
宋代,碼頭文化與商貿的興起,
使擁有“一江兩溪三山四街”的
天然良港磁器口繁榮一時。
“白日里千人拱手,
入夜后萬盞明燈”,
便是古鎮當年盛況的寫照。
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這里是重慶古城的縮影和象征。
重慶磁器口古鎮(攝影:范曉東)
《巴縣志》有云:
“禹王廟,在東水門內,
即湖廣會館?!?/p>
清乾隆二十四年,
湖廣會館始建。
東水門大橋與湖廣會館
遠觀古建筑群,
翹角飛檐,金碧輝煌。
進入其中,徽派建筑錯落有致。
百年過去,這里一磚一瓦一臺階
都充滿著鄉愁。
時光流轉間,沉淀著無數
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重慶湖廣會館
洪崖洞讓重慶的美屬于夜晚,
屬于璀璨熱鬧的人間煙火。
曾經,這里流水傾瀉,狀若飛瀑,
在歷代詩人筆下,
有“洪崖滴翠”的美譽。
洪崖洞掠影(攝影:蔣繼航)
2002年,重慶興建洪崖洞景觀工程,
打造古風盎然的景區,2006年完成。
依山而建面水而居的洪崖洞景區,
以巴渝傳統建筑風格的“吊腳樓”風貌為主體,
一經完工,便成為重慶的新地標之一。
洪崖洞夜色(攝影:朱新敏)
重慶別具特色之處,
簡直數不勝數。
空中,
有李子壩車站列車穿樓而過。
重慶李子壩站列車穿樓
亦有長江索道,
橫跨長江南北兩岸。
長江索道(攝影:周李虹)
地面,
有文藝街區重慶鵝嶺二廠文創公園。
鵝嶺二廠文創公園(攝影:范曉東)
亦有老重慶風貌的十八梯,
滿滿人間煙火氣。
燈火通明的十八梯(攝影:朱新敏)
十八梯夜色(攝影:范曉東)
03
江湖美食,熱辣開席
作為內陸碼頭城市的重慶,
具有鮮明的碼頭文化特色——
耿直、豪爽、開放包容。
重慶的物產,
賦予了城市餐桌百味;
重慶人民的智慧,
也使美食不斷推陳出新,
孕育出別具特色的江湖風味,
與重慶這座城市的性格相得益彰。
山水之城(攝影:鄧旋)
重慶碼頭(攝影:陳縈波)
重慶人的一天,
往往會從一碗小面開始。
“老板,二兩小面!”
這或許是清晨重慶街頭巷尾
最為頻繁的招呼聲。
路邊的小面攤人來人往,
小小的一方天地,
承載的不僅是舌尖上濃郁的滋味,
也是一份沉甸甸的鄉情。
重慶小面,各家都有各家的“秘方”,
而調料更是重中之重,
蔥蒜、花生碎、榨菜、碎芽菜……
各種調料琳瑯滿目,
在面攤老板上下翻飛的手中
完成排列組合,
搭配成獨有的味道。
作為江湖菜的代表,
毛血旺在重慶人心目中的地位
任誰也無法取代。
“血旺”是用鴨血、雞血這一類的動物血
凝固而成的一種常見食材,
而“毛”則眾說紛紜:
有人說“毛”指的就是毛肚,
也有人說“毛”與“冒”同音,
指的是一種不拘一格的烹飪方式。
沒想到吧,
重慶的滋味除了麻辣,還有點甜……
在重慶,沒有冰粉的夏天是不完整的,
而紅糖則是冰粉的靈魂。
冰粉的外觀如無色果凍,
舀上一勺,再加一勺紅糖姜,隨意攪拌,
把冰的沁涼、糖的甘甜、果的爽滑裹挾在一起。
入口即化,冰爽中透著絲絲甜意。
紅糖糍粑堪稱熱辣火鍋的極好伴侶。
從稻田走來,剛去皮的糯米,
還留有一絲植物的清甜。
洗凈瀝干后,糯米放入甑子大火蒸熟,
而后放入石臼,脫胎成糍粑。
再淋上一勺紅糖汁,
甜味更是加倍升級。
對于火鍋,
重慶人應該是有自己的驕傲的——
“吃火鍋還需要理由?!
這不應該是家常便飯嗎?”
重慶的火鍋,
從一開始就有著草根和親民的屬性。
有人曾經考證過,
重慶火鍋的源頭是在長江邊的碼頭,
想當年這里船員背夫眾多,
體力消耗巨大,
極需又下飯還能量高的吃食,
而火鍋則完美應對這些需求。
或許有很多外地朋友
都因那句巴渝人士經典的謊言:
“吃嘛,不辣”
而中招被辣得跳腳,
但更失望的可能則是那些熱情的巴渝朋友——
對于他們來說,
微微辣已經是最大的妥協了,
而一個能陪你吃“鴛鴦鍋”的重慶人,
則絕對是真愛。
風起云涌大江流 ,
百舸相競下渝州。
重慶的走紅,
因為其獨特的地理特征,
大山大水的壯麗風景,
更因為這里勤勞耿直的城市氣質,
和大街小巷的那份人間煙火氣。
這里是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