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在小學階段甚至幼兒園階段都是非常喜歡閱讀的,閱讀量普遍都還可以,但是進入了中學以后,由于學業緊張作業增多等原因,閱讀量都普遍下降。但是人人都知道,閱讀在一個人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非常重要。那么,這個問題應該怎么解決?而且,就現階段來說,閱讀量少、閱讀淺、閱讀不系統等問題都暫且不說,最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閱讀在孩子們生活中的位置越來越不重要,被放到一個可有可無的地位。孩子們有點時間都想著怎么才能放松,首選刷手機或者玩游戲。我們就希望找到一個形式,讓孩子們重新撿起閱讀這件事,一步步地去重視閱讀。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具有儀式感的東西,讓孩子們騰出時間去感受閱讀帶來的快樂,也希望能夠通過這種形式把閱讀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去,幫助孩子們在生活中給閱讀確立一個不可替代的位置。
建議1:創造閱讀氛圍,在生活中給閱讀找一個位置
這個位置可以是某種實體位置,比如在家庭中布置一個適宜讀書的角落非常重要。這個角落可以是一間房子,也可以是一張桌子,甚至是一個地墊,一個懶人沙發。總之要布置出一個看書的環境,讓人在這里隨手就可以拿到一本書看起來。也可以是書店、圖書館、繪本館、有很多書的小朋友家里等等。這些地方能提供濃厚的讀書氛圍,讓孩子容易感染讀書的氣氛。例如北京的三聯書店,西西弗書店,都能給愛讀書的人提供一個特別優質的閱讀氛圍。
這個位置也可以是生活中具有某種儀式感的時刻,例如固定的家庭讀書會。有句被引用過無數次的話——“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讀書也不例外。無論孩子還是大人,都有一種潛在的從眾心理。如果有一本書別人看過而自己沒看過,就會激發起人的好奇心,有機會也要找來讀一讀。可以在家庭內部每周開辟一個專門的讀書交流的時間,也可以聯合附近的幾個家庭,創造一個共同讀書的氛圍,總而言之,就是想辦法找到一群人,大家一起,多讀書、讀好書,共同把讀書這件事推進起來。
建議2:鼓勵讀書分享,讓輸出倒逼輸入。
鼓勵孩子積極分享自己讀過的書,不管是以口頭復述的形式、思維導圖的形式,還是PPT演示、寫讀書筆記等等,都可以。讀書分享其實是一種輸出訓練,要想在有限時間內講清楚最近看過的書,還要讓別人理解和認同你的觀點,其實是非常有挑戰的事情,涉及到很多能力,比如閱讀能力、概括能力、提煉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掌控能力、應變能力等等,不知不覺中都需要做很多準備。通過這種輸出倒逼輸入的方式,能有效推動孩子們去認真看書,積極思考,清楚表達。如此一來,就會給孩子一個動力去更好地閱讀。在現實生活中也一樣,很多老師都是因為需要講課才系統讀書,最后變成某個領域專家的。
建議3:開展系統閱讀,讓讀書與生活產生深度連接
若想獲得閱讀方面的深入收獲,除了比較隨意的散點閱讀之外,還特別需要開展主題閱讀,即圍繞同一個主題閱讀五本以上的同類書籍。如果能夠閱讀更多,那么收獲也會更大。例如設置一個敦煌的閱讀主題,十本書讀下來就會對敦煌的相關領域有大致的了解,例如絲綢之路的歷史地理、敦煌壁畫的歷史價值等等。這種系統化閱讀,對于建構孩子們的綜合理解能力特別有幫助,也能夠讓孩子品味到讀書讀進去以后的快樂。
系統讀書以外,還特別建議組織一些相關活動,讓讀書和生活發生關聯。例如,讀了10本關于敦煌的書之后,可以組織孩子們去實地參觀一個敦煌展,去親自看每一幅壁畫背后的故事、所處的朝代、繪畫的技巧等,書里書外相結合,孩子們就會對敦煌這個話題有更深入地了解。
再比如看完絲綢之路題材的圖書之后去看舞劇《五星出東方》,讀完莎士比亞劇作后去看一場專門講述莎士比亞生平的小劇場戲劇《你好威廉》等等,所有活動設計,都是把讀書和現實中的具體生活鏈接起來,讓孩子們的學習、閱歷、精神都得到飽滿和豐富。
總而言之,一個人閱讀的書會告訴很多種人生故事,比如蘇東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他身上發生了什么事情?劉慈欣、東野圭吾、許淵沖呢?等等。讀書多了,自然而然就能擴展孩子對人生的認知,有機會讓他們通過讀書這個窗口去看到更大的世界,擁有更多的想象力。
做好上述三件事,讓孩子愛上讀書并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