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與其強調“自律”,不如培養“習慣”。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在其《孩子的品格》一書中說:習慣就是一種穩定、帶有自動化的長期的行為方式。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講,習慣是刺激和反應之間穩固的連結。生活中每一個行為的發生,都會刺激我們的大腦產生一個電波。而當一個習慣形成后,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就會形成一條通道,并且這個習慣堅持越久,需要的心理資源就越低,這個通道就越寬,傳遞信息的速度就會越快。他說,當我們出于習慣做某些事時,就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自控力,從而降低自控力心理資源的損耗。
由此看來,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確實很重要。
在我看來,好習慣是在安全、道德、健康的底線上,一個人通過自身的各種嘗試體驗,自主自愿形成的某種相對固定的行為方式。保持這個習慣,當事人會從中感受到利益,有利于他在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形成一種良性循環。而在外力逼迫下形成的“好習慣”,當事人如果沒有將這個“好習慣”的價值和意義內化整合為自我的一部分,那么一旦外力撤銷,所謂的好習慣也會隨之松動,乃至消失。
關于習慣培養,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說:一切培養習慣的行為都要首先順應兒童的天性,讓他在愉悅感中去慢慢形成。習慣既是一種表達人與人之間差異的相對的行為,又有其普世適用的絕對的價值標準。真正的好習慣,或者說最大的好習慣,是孩子有能力也有興趣安排自己的一切事務。
教育家福澤諭吉曾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所以,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父母自己先要以身作則,做好示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和體驗,父母只是在必要時做一些引導,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淡化忽略,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給予及時肯定等正向強化。讓孩子在無痕的引導下養成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