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我們通常都覺得是媽媽的事,這也是很多人心里面根深蒂固的觀念,但近代心理學大量研究,卻提醒我們一件事情。
爸爸對家庭、對妻子、以及對孩子的自我形象、自我價值感的影響,其實比媽媽還要大很多。
【父性】書中寫道:
父親的缺失,是家庭的不幸,也是妻子的憂愁,更是孩子的悲傷,同時也是社會的抑郁。
可見爸爸的角色,在一個家庭中起到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爸爸的缺席,足以讓一個家庭每一個成員,都陷入痛苦焦慮和抑郁中。
那爸爸的角色這么重要,為什么又會缺席孩子的童年呢?
缺席爸爸對家庭的影響
爸爸缺席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古以來的觀念所產生的影響,覺得生孩子帶孩子就是女人的事,男人的責任就是在外拼搏賺money。
孩子出生后,我們也很自然地就把粗手粗腳的爸爸排除在外,媽媽就成了照顧孩子不可缺少的對象。
3歲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所以這時由媽媽來照顧孩子也是最好的,但如果這時爸爸也參與照顧孩子的話,其實更能鍛煉爸爸的責任感。
3歲后,孩子經過和媽媽的分離及獨立自主后,開始活躍起來,也就開始想找人來一起玩耍以及得到更多的肯定、鼓勵、贊美,這時爸爸就是最好的對象。
但因為開始把爸爸排除在外,爸爸這時已經習慣了這個被排除在外的事實,所以很自然地就形成了,管孩子不是我的事,是你的事。
所以后面不管孩子是哭了、生病了、鬧人了、叛逆不聽話了,爸爸們總會以局外人的角度指責媽媽。
你是怎么照顧孩子的,孩子怎么又生病了,你是怎么教孩子的,孩子怎么會這么叛逆不聽話。
媽媽聽到爸爸抱怨,則會一肚子氣,還會大發雷霆抱怨,你不看孩子就不看孩子,還說我沒把孩子看好。
充滿硝煙的家庭式戰爭就開始了,媽媽抱怨爸爸不帶孩子,爸爸抱怨媽媽沒把娃帶好,孩子則處在充滿硝煙的家庭里誠惶誠恐。
家庭教育,本是夫妻一場“愛的合謀”!
養育孩子過程中,夫妻之間本是相互幫忙相互包容,給孩子制造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但卻因為爸爸的缺席,導致夫妻之間感情失和,相互埋怨,孩子則每天擔驚受怕,甚至還時不時充當父母之間替罪的羔羊。
缺席爸爸對妻子帶來的影響
工作時認識一位同事,她兩個孩子出生后,她覺得老公笨手笨腳的,就從不讓她老公參與帶娃。
每天都是自己親力親為,有一次去她家里,我看她給她大寶洗澡一會又伺候二寶洗澡,給孩子們洗完了,又給孩子們做這個做那個。
我說幫她,她說你們不怎么見,孩子會不適應,我說那讓你老公幫你吧!她說兩個孩子都不讓他們抱,所以也就從來不找他們爸爸。
我聽完特別詫異,看她忙得跟陀螺一樣,她老公則是悠閑地坐在沙發那里看手機,我就特別納悶。
我說你老公是孩子的爸爸,不讓他抱讓誰抱,你一個人照顧兩個孩子,每天這樣,那多辛苦啊!
她說是啊,我都煩死了,現在老是控制不住對孩子和老公發脾氣,想控制自己就是控制不住,我都感覺自己再下樣下去我都快瘋了。
畢淑敏在《家問》中寫道:
在紛亂和丑惡的氣氛中長大的孩子,是偽劣家庭的痛苦產品,他們在家中最先看到并習慣的待人處事經驗,是破碎流離和粗暴殘酷。
我說既然你感覺到焦慮和累,那你就把照顧孩子的責任分擔給你老公一些,這樣你也輕松了,你老公也能體會到你照顧孩子的不容易。
你老公照顧孩子后,體會到照顧孩子不容易,也會理解你體貼你,如果你一直這樣什么都攬在自己身上。
你再累你老公也體會不到,甚至還覺得你是無病呻吟,說不定還想著,就照顧兩個孩子有啥辛苦的。
養育孩子本是夫妻之間的責任,但如果不相互合作,而是一個做一個看,結果就是爸爸覺得這是媽媽的事,媽媽則是覺得自己做得太多,沒人理解也沒人體會。
時間長了,媽媽就會有說不清的抱怨和委屈,甚至情緒會越來越不穩定,就像我這位同事一樣,一直不放手讓她老公幫忙照顧孩子。
什么都自己做,結果天天發脾氣,家庭氛圍的氣壓也越來越低,我就在想,這樣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真的好嗎?
朋友的事,讓我想起網上有一個二胎寶媽講她老公帶娃給力的事,她說一個女人生完孩子焦不焦慮,還愿不愿意生二胎,關鍵在于老公給不給力,兜不兜底。
一個女人如果遇到一個給力又兜底的老公,那就是這個女人愿意生孩子最大的底氣!
父愛缺席,影響孩子的觀念
爸爸是女兒世界里面出現的第一個男人,如果女兒從小被爸爸愛護被爸爸珍惜,那長大后就會懂得愛護和珍惜自己,不輕易遇到渣男。
從小父愛缺席的女孩子,因為父愛缺席,長大后可能會急需父愛般的安全感,所以長大后一個男生,如果稍微對她好一點。
她可能就很容易淪陷進去,進而導致坎坷的感情經歷,簡單來說就是容易遇到渣男。
美國婚姻問題專家統計:小時候患“缺乏父愛綜合癥”的孩子,與那些充分享受到父愛的孩子比較,他們中學輟學率及成年后犯罪率均高出2倍,如果是女孩,長大后成為單身母親的幾率則高出3倍。
還有一種,因為父愛缺席長大后也就很難相信男性,進而導致很容易單身或者出現離婚現象。
缺席父愛的男孩,童年成長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是跟媽媽相處,被媽媽用女性的思維去引導。
缺少了父愛的引導和鼓勵,所以慢慢就會變得偏女性化,也就漸漸缺少了屬于男人的陽剛之氣。
羅賓森教授,在《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一書中寫道:沒有得到爸爸很好陪伴的孩子,直接影響了人格的健全發展和行為認知能力;這些孩子成年后,普遍會遭受到缺乏自信、焦慮、孤獨等心理問題的困擾。
性格方面也會變得孤獨、膽小、缺乏自信、柔弱多情、優柔寡斷,甚至將來長大后也很難有出息。
不管是女孩還是男孩,成長過程中都需要兩種不同的愛意來支撐,若是只有母愛父愛缺失,或只有父愛母愛缺失,那都不屬于完整的愛。
父愛不缺席,孩子內心更豐富
父愛不缺席的女孩子,因為從小被爸爸呵護著長大,內心充滿愛和安全感,長大后也就不會因為一個男孩稍微對她好一點就傾心相付,進而遇渣男的幾率也會降低。
父愛不缺席的男孩子,因為從小被爸爸男性的思維教育和引導孩子,所以看待問題和以及考慮問題的思維也會比較大氣深遠。
最好的父愛關系,相互關愛彼此
1、
男人愛家,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起參與帶娃
生完二寶后,因身體原因,我在月子期間,老公一直充當好爸爸的角色,進而因為老公的參與,也緩解和減少了我的焦慮。
寶媽一定要讓寶爸參與帶娃,不要覺得男人做不好,孩子是他的,只要給予他機會,給他練習,他會做得比我們女生還好。
參與帶娃的寶爸男會體諒到帶娃的不容易,從而因為參與帶娃,也會更愛家庭更愛孩子。
同時也會間接培養男人的責任感,再也不覺得帶娃很容易,更不再認為帶娃就是女人的事。
如果說孩子的成長是在試錯和嘗試中成長,那負責任的好爸爸同樣也是在家庭的嘗試和承擔中練就一身好爸爸的本事的。
2、
沒有不爭寵的孩子和爸爸,只有不調和的媽媽
孩子出生后,很多時候媽媽就會因為照顧孩子而疏忽爸爸,進而影響到夫妻感情,時間長了爸爸會不自覺地吃孩子的醋。
孩子也是一樣,因為出生后多數都是媽媽照顧孩子,孩子也會形成概念,媽媽就是我的。
所以當媽媽和爸爸親密時,孩子會覺得爸爸把他最愛的媽媽搶走了,也導致孩子吃醋。
其實這種情況可以避免,媽媽充當孩子和爸爸之間的橋梁
老公工作回來,我經常會同他說孩子想爸爸了,一直都在找爸爸,同時我也會把孩子抱到他的面前,讓他抱抱親親孩子。
其實就是為了讓爸爸和孩子之間多建立親密聯結。
爸爸不忙時會讓他和孩子玩游戲,其實爸爸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是最能感受到父愛的樂趣,當爸爸和孩子親子關系良好時,也為爸爸引導和教育孩子提供了根基。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說: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媽媽是爸爸和孩子之間溝通的橋梁
爸爸和孩子的親子感情中,媽媽的角色特別重要,孩子天生喜歡找媽媽,男生天性不愛表達。
作為媽媽,這時一定要充當爸爸和孩子之間的橋梁,多向爸爸和孩子之間傳遞愛,為他們制造溝通的機會。
爸爸不缺席,媽媽不焦慮,是孩子人生最厚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