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后,我的孩子天天特別happy,沒有了昔日繁忙的功課,課外活動時間多了,更重要的是沒有了考試的壓力。
終于期末了,本學期唯一的考試進行了。但是奇怪的是,我并沒有像往常那么焦慮,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成績。面對孩子的詢問,我只告訴他:媽媽相信你,你是最棒的!
確實,我對我的孩子充滿了信心。因為他每天上學都是迫不及待,可以看得出他享受在學校的時光;因為我曾收到班主任發的視頻,他們班級每周評選“優秀組員”時,我家孩子作為小組長在點評他的組員,那份自信大方讓我竊喜不已;因為他們班的老師每天都會對作業進行批改,及時查缺補漏……這些階段性的反饋,讓我能及時了解孩子平日里的在校狀態。再結合自己的觀察,孩子回家后,已經可以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對待弟弟也越來越有耐心……
因此,我堅定我的孩子有學習的能力,并且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正因為有了過程中的參與,我對結果才沒那么在意。
“雙減”后,時不時地會有家長抱怨:不考試了,不知道孩子的成績,怎么才能知道孩子到底學的啥樣?!這個時候就突顯出了“雙減”的意義,它需要的是家長對孩子學習過程的關注和關心,全程參與到孩子的學習當中,確保孩子在正常的軌道下學習、進步,而不是只關注一個結果。
平日里,只關注成績的家長其實也不在少數,只是過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缺少對孩子學習過程的關注與留心,不能很好地、及時地發現、糾正、引導孩子學習中的問題與錯誤。
作為家長,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過程,注意孩子的細微變化,從“細微”處看人!關注細節,和老師多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在校狀態,結合孩子的在家表現,掌握最全面的信息,才能具體而真實地了解孩子的優勢劣勢、特長愛好、思維習慣、興趣愛好等,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規劃對孩子的教育,做到未雨綢繆。
高質量的陪伴,才是深情的告白。孩子擁有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在于陪伴他成長的人,守著自己的孩子,及時糾正孩子的偏差,讓他們茁壯成長。所以,從今天起,讓我們關注過程,在一點一滴中、一言一行里、一舉一動內,洞察、鑒別、分析孩子的狀態與成長,相信自己的孩子,也相信自己,做好他們的引路人,過程圓滿了,結果還會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