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溺愛孩子的家長,培養出了孩子的惡習。等到壞的習慣和行為出現后,家門們又開始叫苦不迭。
怪誰呢?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嘛!
寶寶最常見的一種不好的行為就是:哭一哭,愿望被滿足。
家長們很心疼自己的孩子,尤其是隔輩親,面對小寶貝們的愿望是不過濾,只要自己有能力滿足就一定滿足,哪怕是自己有困難去滿足的,也要想辦法尋求幫助去滿足寶貝的愿望。
或許,有些時候你也覺得寶貝的要求很過分,你也嘗試著教導他有些事情和有些東西是不能做不能要的。
然而,你的拒絕讓小寶貝不開心了,心情不舒暢就要哭。這一哭一鬧,你是心疼還是煩躁?又或者是想息事寧人?
你妥協了,被孩子哭妥協了,孩子的愿望達到了。
從此,
在他心里,
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哭,是可以達到自己目的的!
以后的日子,這招屢試不爽。
圖文無關
等到你不能再滿足孩子的愿望時,你苦惱,你束手無策,你仰天長嘆:“我怎么就生了這么個不聽話的東西呢?”
還是那句話,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孩子的行為習慣應該從小就有一個良性的指導和培養,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起來并非一朝一夕,但是想毀掉一個好的行為卻是相當容易的。
還記得有一位叫家強的小朋友,3歲半去上幼兒園,還沒上到一個月,就被幼兒園勸退了。原因是孩子在幼兒園從來不去廁所尿尿,總是會尿褲子。在家里,家強上廁所一直都是媽媽端著尿的,自己沒有一個人主動去廁所尿過。在上幼兒園前幾個月,媽媽也嘗試著讓家強自己去廁所尿尿,但是不管怎么哄怎么強迫,家強就是不去,寧愿挨打,哭得也是很兇。最后,媽媽還是妥協。
也難怪,習慣了三年多的模式,怎么可能想改變就能改變呢?
后來,家強媽媽帶家強找了行為干預老師,經過差不多三個月的行為干預訓練,家強終于可以自己去廁所了。
行為是受大腦前額葉高級情緒中樞控制的。相關研究發現,嬰兒前額葉在6~8月才開始發揮功能,到了2~3歲的時候,這部分大腦發展非???,有很強的可塑性。在這個時候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容易的。
我們可以認為,2~3歲是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家長們應該積極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樣的,孩子有不好的習慣的話,在這個時期進行矯正也是相對容易的。
若是錯過了這個黃金時期的話,以后的日子里,你可能后悔莫及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