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女性讀者向我吐槽自家孩子。
01
“上周末,我在廚房里忙,正好我的快遞到了,就讓孩子幫我去拿。他在看電視,我叫了幾遍他都像沒聽見一樣,我很生氣,就過去揪他耳朵,問他怎么不回一聲。 這孩子不知道怎么回事,還發脾氣推我,說他就是沒聽見,也不想聽見。還讓我不要打擾他看電視。我那一刻,真的是又震驚又傷心。他都10歲了,對待自己的親媽就這副樣子,連最起碼的尊重都不給我,我都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問題還是孩子本身就是這樣,像他爸。”
孩子不懂得尊重父母,究竟是家庭教育的過錯還是父母基因的緣故?
其實答案很明顯。
每個孩子在最開始時,都只是一顆小種子。所有的成長都需要依靠父母給他澆水、施肥,幫他鋤草、修剪。
如果這顆小種子一不小心長成了歪頭歪腦的小樹苗,那就要看看,水有沒有多澆,肥料用的好不好,有沒有及時修剪,有沒有拔了不該拔的草。
同理,孩子不知道尊重父母,父母在難過的同時,也可以思考回憶一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作為父母的,有沒有不尊重孩子的行為或言語。
比如強制要求孩子做事,比如孩子表達意見的時候裝作沒聽見,比如一不順心就朝孩子大吼,甚至有輕微的體罰行為,比如孩子哭泣的時候,不耐煩地讓他不準哭。
不是習慣順從父母的就是好孩子,也不是突然發出反抗的就是壞孩子。
當你發現孩子有不尊重父母的行為,你應該警醒,在他的成長過程里,是否受到了多次不尊重的對待,所以“有樣學樣”,倔強地也想讓父母嘗嘗這份糟糕的、不被理解的滋味。
畢竟,在孩子的眼里,你對他什么態度,他也會在日后還你什么態度。以尊重才能換尊重,以理解才能換理解。
02
這些年,我們經常談到尊重孩子。
但要做到從內心真正地去尊重孩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聽朋友說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次吃晚飯,朋友做了小炒肉和西蘭花。孩子吃飯時卻總是夾肉吃,朋友怕他不吃蔬菜,就和他說:你先吃西蘭花再吃肉。
孩子問:為什么。
朋友回:沒有為什么,小孩子就得先吃蔬菜。
孩子委屈地說:誰規定小孩子就得這樣,我又不是不吃蔬菜,就想先吃點肉都不可以嗎?
孩子的話戳中了朋友的小心思。
后來朋友對我說,父母在想什么,孩子其實很清楚。他們遠比我們想象得聰明。她一直都自詡尊重孩子,可就在吃飯這件小事上,卻連基本的相信都做不到。
她不相信孩子能自己主動吃蔬菜,也沒有通過其他方式去引導孩子,反而直接要求他必須按照她的想法吃飯。
連吃飯都受控制,這算哪門子的尊重?
誰都想做個好父母,能讓孩子喜歡,也能讓自己滿意。可實踐遠比理論難,做起來也不如想起來那么簡單。
尊重孩子,也不是單純放在口頭上,懸在腦海里的一句空話,而應該是落實到日常生活里的每一次相處。
03
之前看《爸爸去哪兒》,對黃磊教育孩子的一幕印象很深。
有次,有人送給多多一只小狗,多多很喜歡,愛不釋手。
陸毅的女兒貝兒也很喜歡這只小狗,于是問黃磊叔叔,能不能給她玩一會。
黃磊沒有直接答應,而是對貝兒說:狗是多多姐姐的,你應該去問多多。
多多答應了,但是,當貝兒玩狗狗玩了很長時間,多多就有點不愿意了,她跑去找爸爸幫忙。
黃磊還是一副和煦自然的態度:多多,你是姐姐,你可以自己解決問題。
這樣的黃磊,把尊重帶給了孩子,也把選擇權還給了孩子。
他并沒有因為孩子之間的一件小事,而直接代替孩子做決定。當孩子向他求助時,他也并沒有直接插手幫忙。
在他看來,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解決問題,他愿意相信孩子,也愿意尊重孩子。
有次采訪,他曾說過: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她不屬于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是啊,孩子除了是父母的孩子,更是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不想讓任何人看見的小心思。
父母能做的,不是擺出爸爸媽媽的架勢,站在制高點,告訴他這樣做才是對的,那樣做是錯的。也不是憑借著多年的經驗,直接代替他做出選擇。
這樣的“插手教育”,不是一句簡單的“為你好”就可以解釋的。
本質上,大多數的“為你好”不過是為了讓自己盡到做父母的責任,不出差錯。而不是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為他考慮問題。
可是,孩子是有靈性的生物,不是流水線上的產物。每個孩子的不同,都需要父母去守護,每個孩子的犯錯,也都需要父母去兜底。
但父母要做的不是減少孩子犯錯的次數,而是在孩子調皮搗蛋不懂事的時候,依然能放下糟糕的情緒,耐心引導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尊重以及下一次犯錯的機會。
04
冰心說過:“要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要尊重兒童的天性和選擇。”
健康成長中的孩子,除了有愛,更應該有尊重。這種尊重,不是溺愛般地讓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是家長式地說了不能做就是不能做。
孩子的天性需要引導才能讓他不走歪路,孩子的選擇需要尊重才能讓他更加自信。
這樣從心而發的尊重,最起碼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1、 尊重孩子的情緒
很多父母見不得孩子哭,但哭泣是孩子表達不滿、委屈、疼痛、難受最直接的方式。
如果父母這時候不耐煩直接吼一句“不許哭”,對父母來說是省心了,但對孩子來說,消極情緒如果不釋放出來,并不會隨之消失,反而會越積越多,等到某一天,就會真正爆發。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情緒,孩子也有。只有父母真心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孩子才會愿意對你敞開心扉。
允許孩子生氣、允許孩子哭泣,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更好地理解情緒、處理情緒,才是對孩子成長來說最尊重的方式。
2、 尊重孩子的不同
有的孩子可能從小就與其他孩子不同,做事慢、有閱讀障礙、說話晚、不愛交朋友等等,有些父母就很著急,就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小精靈,他也許做事慢,但會更有條理;他有閱讀障礙,可他記憶能力比誰都好;他說話晚,可智力發育并不晚;他不愛交朋友,但他更愛讀書思考。
他有他的閃光點,父母要做的,不是擔憂孩子的“落后”,相比嫌棄、指責、擔心,鼓勵和贊美更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尊重和信任,也更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3、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漸漸長大,獨立思考能力漸漸提升。當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父母不要輕易地嘲笑、忽視、否定,因為孩子的每一次表達,都可能是他鼓起勇氣后的嘗試。
孩子的選擇就讓他自己做,孩子的問題就讓他自己處理,孩子有建議就讓他暢所欲言。
尊重孩子的想法,是給孩子說話的權利。而不是父母想聽了,就讓孩子說,不想聽了,就不讓孩子說。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從尊重孩子開始。相信吧,你給孩子的每一次尊重,都會衍生出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