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還喜歡詭辯
近日,微博上有一段曝光的視頻引起了網友的熱議,視頻里一個女娃穿著一個黑色大衣,披著外套,身后“扒出板凳”,一個穿著黑色圓肩的小臉,小臉笑嘻嘻的,嘴邊還掛著兩顆瓜子皮,笑嘻嘻的在看這里,兩個小女孩連珠炮似的抱怨著。
這個小男孩顯然已經不知不覺成為了一名“壞孩子”,他的成績已經呈現出“厭學”的狀態。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但是很可惜,孩子還沒有進入厭學的狀態。
下面這位男孩就是很典型的“假小子”,他家條件不太好,而且父母也不給他買手機,于是他就偷偷的用自己的零花錢偷偷的用父母的手機給自己買了一部手機。
并且不滿足于此,因為家里父母為了防止他玩游戲,禁止他玩游戲,所以他就偷偷的用父母的錢去買了一部手機。
為什么孩子會產生如此大的反差呢?其實這位男孩在學校里偷錢,可能是因為他的父母對他一直以打罵教育,長期處于高壓狀態下的孩子,他無論怎么努力也得不到父母的認可,長此以往,他會覺得父母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并不是無條件的。
而手機作為當下最流行的通訊工具,他也可以是感情的寄托,父母的關愛,所以他認為自己也可以在虛擬世界中獲得,因此,他才會用各種方式去滿足自己。
-"二胎"、“重男輕女”
物質上的富養,實際上也是一種“控制式"
的愛,家長給孩子的一切都是以愛的名義在控制,實際上卻讓孩子缺乏了對愛的基本認知能力,從而導致在社交能力上存在困難。
2)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們通過手機的交流,不是以他們的需求來衡量的,而是以他們自己的需求去衡量的。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由于對這種情緒的控制能力,對于手機的需求往往很大,尤其是比較親密的朋友,與家長在一起時,他們就不會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而是在網絡上發表出來。
那么,手機會不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呢?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孩子們之所以會沉迷于手機,其實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來自于家庭環境。
父母平時的忽視,導致孩子也逐漸地,在同齡人的世界里尋找著相似的存在感。
久而久之,孩子們也會在網絡世界中尋找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當然,這種現象也在某些方面表現得比較突出,因為手機游戲能夠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從而在心理上他們產生強大的依賴。
02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往往是強勢的一方。
他們只能將自己的焦慮施加到孩子身上,但在孩子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尚未發育成熟的情況下,又無法做到理性地幫助孩子排解自己內心的焦慮。
“玩手機”、“沉迷手機”,已經成為了許多父母的常態。
不少家長都會因為孩子的叛逆,產生擔憂:孩子會不會突然間就沉迷手機、“沉迷”于手機呢?
其實不然,當孩子在玩手機時,他其實是在尋找一種心理上的歸屬感,一種安全感,一種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渠道。
當孩子與父母產生矛盾時,孩子不敢把內心的想法告訴父母,所以他只能選擇與手機為伴。
03
父母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孩子與手機的關系?
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1、 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
孩子會模仿家長的行為,當父母的言行舉止和榜樣作用的時候,孩子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耳濡目染地被手機所影響。
所以父母應該多看一些關于孩子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學習如何教育孩子。
2、 用手機做早教
現在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一副死氣沉沉的,跟孩子說了很多,但是孩子并不想聽,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試著和孩子說幾個小故事。
比如,在孩子看書的時候,父母可以給孩子說,“你看這本書是不是剛才學的呀?你把這個故事讀完了以后,就能夠順理成章地看到媽媽要去寫工作了,你是不是就會很快樂呢?”
或者說,“你看這本書是不是剛才那個時候學會的呀?”
當然,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家長也不必過多地去干預,讓孩子自由發揮吧,反正不管怎么做,孩子都會去努力,只要這也是他自己的事情,自己的能力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