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引言?
治療強迫癥,看清“能與不能”,練習“順與逆”,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能與不能·
不迷信療法。
不紙上談兵。
不能指望靠著聽聽講座看看書就走出癥狀。
不混淆概念。比如“做自己的心理咨詢師”,這并不是說你看幾本書、聽幾個講座、寫幾段“感悟”就有資格為自己的心理做“治療和建設”,不科學的盲目,即使不損人,卻也不利己。
康復者的經驗一定有TA的參考價值,但,它仍然不能替代正規的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就好像病友于患者和醫生于患者的意義,一個只是聊聊,做參考,另一個才是針對個體的治療。
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于康復而言有重大意義。即便受益于此,也不詆毀其他療法,知禮義、顧廉恥。
不死扛,無力自救時學會求助。
聽講座與看書可以建立起對療法的基本了解,但如何應用,如何通過行動實現康復,行動的力量如何積蓄,這些則需要在正確的引導與指導下進行,避免走入誤區,避免南轅北轍。
按老師的指導行動,積極與老師溝通,從做不到到慢慢做到,并及時糾正行動中的偏差。
練習帶著癥狀生活的能力,讓癥狀拿你無能為力,最終實現它無力再干擾你。
信任是走出癥狀很關鍵的因素,學會從信任的指導老師處汲取營養、獲得力量。
順與逆
1
不與情緒對抗,順應情感規律。
2
任雜念來去自由,不糾纏不分析,它才能順了你的心,自動自覺地溜走。
3
順應癥狀的發展規律,不拔苗助長、不因噎廢食、不掩耳盜鈴。
1
不因情緒驅使就實施強迫行為。
2
不聽情緒的指揮,盡力把工作生活里該做的做到。
3
不以情緒本位躺平,而以目的本位生活。
4
走出病態獲益的怪圈,打破強迫行為制造的死循環。
有所為有所不為
1
工作生活里,能做的就做一點兒,多做一點兒,都是在為突破癥狀蓄力。
2
能刷手機能上網,能走能說能吃飯,雖然在癥狀的糾纏下,手腳像是脫了力,但也只是“像是”,并不“是”。所以,帶著倦怠和焦慮恐懼也去做點什么,康復的出口要由此打開,如果就此躺倒,那么開了的窗也會慢慢封死。
3
找到信任的治療途徑要咬牙堅持著行動一陣子,至少也要一陣子,才能生出體驗。而只有體驗會告訴你,癥狀完全可以離開你的生活。
1
不頻繁地訴說癥狀,哪怕是和有相同癥狀的人聊天,因為癥狀會因此而固著,像粘在衣服上的口香糖,難以清除。
2
不對其他迫友的癥狀嗤之以鼻,培養共情才更容易進步。
3
不再為癥狀而活。從它怎么說你怎么做,到,隨它怎么說,再難受也絕不姑息。?這是痛苦的磨礪,是過程,也是自由的回歸,是結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