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發展心理學上也對這兩位老師有著不同的定位,因為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并對孩子的心理發展起著不同的作用,今天我們就沿著這種視角對父母在教育中的角色做一個比較全面的解析,看看父母在一個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會起到什么作用,我想這對于我們理解父母,認識自己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古今中外,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們現如今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大都來自于西方,可是要想更好的理解父母在教育中的角色,我們還必須追本溯源,從東西方兩個方面逐步分析。
從甲骨文看東方的教育智慧
甲骨文中,母親承擔的是育
距今若干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已經記載了父母在教育中所承擔的不同分工,教育的“育”字,就是一個母親抱著一個襁褓中的嬰兒,母親給孩子喂養和依戀,這就是母親的職能。
甲骨文中,父親承擔的是教
而教育的“教”字,就是一個父親拿著棍棒在教孩子學習知識。看到這里我們就不難理解那句“養不教父之過”的古訓了,因為在我們古人的智慧里,母親負責喂養孩子,給孩子提供愛和依戀,而父親則負責教育孩子。
如果說東方的教育智慧有些許糟粕,那我們就接著看西方這種以教育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為基礎的教育方式,看看他們的教育中,父母都有什么樣的角色。
西方的教育智慧:基于社會學習的父母角色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于1971年提出來的,它著眼于觀察學習和自我調節在引發人的行為中的作用。
從社會學習理論的角度看,父母對孩子性別認同、性格形成和社會角色定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
1、性別認同
關于性別認同,在心理學上,對于父母雙方起到的作用都有一句非常經典的總結,我們不妨先把它列出來。
父親是“男孩的模仿對象,女孩的前世情人”;母親是“男孩的依戀情人,女孩的模仿對象”。這個總結來自于心理學上的戀父、戀母情結,也就是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來的伊萊克特拉情結和俄狄浦斯情結。也就是說當男孩喜歡跟母親待在一起,女孩喜歡和父親待在一起的時候,是他們產生戀母、戀父情結的時候,也正是他們產生性別認同的關鍵時期。
這個時期男孩會模仿父親,來“爭取”母親的愛,女孩會模仿母親,來引起父親的關注,也是在這個過程中,男孩和女孩形成了自己的性別認同。
所以如果在4歲之前,男孩和女孩沒有模仿和依戀的對象,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就會出現問題。比如沒有父親,男孩就難以形成男性特征,變得有女性傾向,女孩就難以建立男性形象,在成年之后,難以建立健康的親密關系。
古希臘神話:戀母情結的原本
2、性格塑造
孩子的性別特征是在模仿中形成的,但是性格卻不是,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在父母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塑造的。
一般來說母親的感性、細膩的情感依戀會讓孩子學會表達感情,關心別人,從而變得溫暖、善良。而父親的勇敢、堅毅、勇于探索的品質和理性的思維則會讓孩子變得堅強、勇敢和善于思考。
由于社會分工產生的差異,父親更多的在社會層面發生互動,而父親原本就是母嬰一體之外的存在,所以心理學家也指出,父親是把孩子帶向外部的力量,而母親由于跟孩子一直建立著良好的依戀關系,所以她更多的是把孩子帶向家庭內部的力量。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由于父母雙方各自的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的不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他們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母親給孩子傳遞的是指向家庭內部的向心力,她讓孩子找到愛和歸屬,而父親是把孩子帶向遠方的力量,他讓孩子敢于挑戰,勇于探索,學會行動。
總之,母愛和父愛都是非常偉大的存在,但是他們相互之間不能代替,不可偏廢,不可或缺,只有兩者結合到一起,才可能養育出一個剛柔并濟、溫暖、有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