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四代十三人,扎根教壇勤耕耘。
立德樹人樂奉獻,報效祖國傳家風。
在呂梁臨縣革命老區,有這樣一個教育世家——臨縣三中黨支部書記秦京鋒一家,四代從教,先后有13人站立講臺,從上世紀40年代至今,這個家庭一路見證并參與了臨縣甚至全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在這個家庭,第一代從事教育工作的是秦京鋒的祖父秦運忠。
秦運忠畢業后先后在臨縣萬安坪村、前小峪村、賈家溝村、樹家山村等地任教,1939年,他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并與其他同志一起,在臨縣大禹鄉樹家山村組織創辦抗日小學。1941年正月初二凌晨,天剛麻麻亮,日軍偷偷摸到了樹家山村,秦運忠不幸犧牲,獻出了年僅30歲的寶貴生命。
第二代是秦京鋒的父親秦尚予。秦運忠犧牲后,年僅9歲的秦尚予積極投身抗日兒童團活動,后來隨伯父到了太原,參加了太原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從軍期間,他還入讀師范學院進修并結業。1955年,秦尚予轉業回到故鄉臨縣,先后在當時的一高小、二高小、叢羅峪完小等近10所學校任教。上世紀60年代,他放棄在縣教育局工作的機會,主動回到鄉下學校任教,所帶學生在當時的全區語數競賽中勇奪第一,令人們對山區臨縣教育刮目相看;1977年恢復高考后,他轉帶高中語文兼任班主任,并在教學資料奇缺的情況下自己編寫了高考語文復習資料。1985年我國第一個教師節,臨縣政府贈與他“教師世家”牌匾;2019年、2020年,他又先后獲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和“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第三代、第四代分別是秦京鋒及兄弟、其妻子高虎香與妯娌等10人,以及外甥等人。在秦京鋒身上,教育世家的優良家風得到了傳承。15歲初中畢業時,學習成績在全縣名列前茅的他放棄了讀高中的機會,面對中小學師資嚴重短缺的現狀,毅然就讀中師,18歲就登上了講臺。現年55歲的他已有38年教齡,并始終沒有離開過耕耘大半生的三尺講臺,他是臨縣三中黨支部書記,同時也是學校一名年年承擔重要教學任務的骨干教師。
“繼承祖父和父親風尚,始終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潛心教書育人,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業績。”秦京鋒說。多年來,他癡迷于教育,摯愛著孩子們,無怨無悔地耕耘在教育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先后獲得“山西省優秀輔導員”“山西省優秀班主任”等多項榮譽。
受家庭影響,秦京鋒的大哥及三妹、五弟、六弟甚至外甥也先后從教,其妻子高虎香與5個妯娌也都是教師。這一家人人立身報效祖國、代代賡續教育情懷的故事在當地家喻戶曉,獲得百姓交口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