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灣邊、西子湖畔,青春學子、激情賽場。近日,承載著青春和夢想的第十三屆學生運動會在美麗的杭州閉幕。
賽場上,六千青年學子奔競不息、頑強拼搏;賽場外,越來越多的普通學生走進運動場,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享受運動的快樂,提升體質健康水平。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有希望則中國有希望。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體育工作緊緊圍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基本目標,改革步伐明顯加快,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顯著提升,支撐學校體育發展的評價機制、保障機制和推進機制建設取得實效,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引領學校體育深化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國學校體育工作呈現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政府部門統籌協調、各類學校落實政策、社會各方大力支持、億萬學生積極參與的新格局,初步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學校體育發展路子,有力推動了教育事業改革發展。
建章立制,做好學校體育頂層設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身體是人生一切奮斗成功的本錢,少年兒童要注意加強體育鍛煉,家庭、學校、社會都要為少年兒童增強體魄創造條件,讓他們像小樹那樣健康成長,長大后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學校體育工作注重頂層設計的開創性與腳踏實地的可行性相結合,實現頂層設計開拓與基層探索創新的良性互動,以興趣為引導,注重培養學生的運動愛好和技能,著力滿足廣大學生多樣化的體育需求,推動學校體育不斷改革發展創新,推動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學生的身高、體重等形態指標持續增長,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合格率達到95%以上。
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繼2011年把“保證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發出了“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的時代強音。
在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看來,這是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頒布以來,黨中央對學校體育工作提出的重要而明確的要求。“近年來,學校體育工作越來越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教育改革全局中,這促進了青少年健康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自覺行動,也讓‘健康第一’的思想日益成為全社會的高度共識。”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在政策和制度設計上實現“三個納入”:一是學校體育工作和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已經正式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二是把學校體育和學生體質健康納入教育現代化和教育辦學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三是學校學生的體質健康、運動技能全面納入到體育中考。
2017年,國務院教育督導辦印發學校體育工作督導評估管理辦法和評估指標體系,學校體育質量控制、工作績效評價、辦學條件改善等關鍵環節有了制度依據……
隨著一系列學校體育制度、文件的出臺和頂層的設計,學校體育步入了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
擴大人口,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超過2萬所
2014年11月26日,全國校園足球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這被看作由教育部主導的校園足球工作全面啟動。在牽頭校園足球工作的同時,教育部將擴大足球人口當作校園足球的目標,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如星星之火在全國迅速燎原。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2.02萬所,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12個,校園足球試點縣區102個。“按照每所學校1000人的規模計算,參與校園足球活動的學生將達2000萬名,初步實現校園足球擴大足球人口的目標。”王登峰說。
發展校園足球既是學校體育的突破口,也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之所在,這在學校體育界已經成為共識。中國教科院體衛藝教育研究所所長吳鍵說:“體育本身就是德育,不僅可以促進智育,還能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所以德智體美四育是相互交融的。體育的功能過去被忽視了,現在要讓它回到根本的位置上來,真正成為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校園足球工作開展兩年多來,教育部共組織培訓全國中小學校長、體育教師、教練員、裁判員等3萬余人,聘請了115名高水平外籍足球教師到國內中小學任教。2016年開展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四級聯賽,完成了20項校園足球高中和高校聯賽,比賽場次952場……
“我們的目標就是以校園足球為突破口,通過開展校園足球,帶動學校體育的深化改革和全面發展,增強青少年體質,提高他們的技能,完善他們的人格,同時為全面提升中華民族的身體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王登峰說。
校園足球只是學校體育改革先行先試的項目,2016年,校園籃球已經在全國11個省份開始試點。未來,校園武術、校園排球、校園游泳等將逐步展開。
發展學校體育,為健康中國提供支撐
推進學校體育工作,教學是關鍵。
近年來,教育部門實施了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組建了體育教學改革和運動項目教學聯盟,以校園足球為突破口,大力推廣田徑、足球、籃球、排球、游泳、武術、體操等運動項目,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運動技能。制定了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國家標準。通過加強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實行質量監測和動態調整。
培養師資隊伍是重點。通過加強普通高校體育學類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培養體育學科骨干教師、體育名師,督促各地制定體育教師配備規定,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大體育教師補充力度。同時,制定體育教師從業運動技能標準,實施兼職體育教師專項培訓制度,培訓提高20多萬名兼職教師的教學和運動技能,普遍提高專業體育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執教不同運動項目的能力,學校體育師資不足的狀況有所緩解,到2020年,我國將力爭配齊中小學體育教師。
條件保障是支撐。近年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把學校體育辦學條件納入教育質量監測和教育督導檢查,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連續3年下降的地區和學校,實行“一票否決”。對學校體育成績突出的地方、部門、學校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針對校園安全事故頻發對校園體育活動的影響,各地探索由政府購買學生意外傷害險,學生體育安全事故由第三方調解處理的管理辦法,促進了學生體育鍛煉安全有序。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政府統籌、部門協同、學校創新、社會參與的學校體育運行機制的逐步形成,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自覺行動,各地紛紛出臺學校體育發展規劃、行動計劃、促進措施,完善體制機制,營造工作環境,狠抓政策落實。進一步調動了家長、企業、社會組織、媒體等參與學校體育工作的積極性,營造了支持學校體育和學生鍛煉的良好氛圍。
青少年興則國家興。我們必須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入挖掘學校體育的社會價值、體育意義、教育功能和文化內涵,充分認識學校體育對深化教育改革、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從青少年抓起,從基礎做起,才能全面開創學校體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