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養育一個孩子有多難?
相信有人會說:也沒多難,也就是分分鐘不想要!
一句調侃的話,卻道出了不少家長們的心酸:在和熊孩子過招的過程中,連“吼”都不管用了。
近日,福建廈門一小男孩在國慶假期前五天的時候就只顧著玩,完全沒有把寫作業的事情放在心上。
第六天的時候被家人催著寫作業,但是寫作業的效率實在是太低了,被爸爸吼了幾句,隨即這個小男孩就覺得非常的委屈,開始哭著“控訴”自己的爸爸。
“又玩手機,書看完了嗎?”
“又要去廁所,你不是剛去過嗎?”
“橡皮擦放下!好好寫作業!”
“冰箱壞了關你什么事,你的任務是寫作業!”
……
面對孩子學習拖拉磨蹭、效率低,吼罵幾乎成了不少家長的常規操作,可即便這樣,孩子依然學習不自覺。
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是困擾很多家庭的問題,尤其是6-12歲的孩子。
但其實,你的孩子可能并不是故意磨蹭、偷懶,他只是缺乏注意力。
專注力差的孩子有多吃虧
影響學習:
衡水中學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是成績較差的,一組是成績優異的,觀察一段時間后發現:
成績較差的學生:經常分神,即使老師和家長在旁邊盯著,也無法認真專注學習;
而成績優異的噓聲,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學習專注力都非常強,往往一坐三四個小時都不受外界干擾。
最后得出結論:影響孩子在學習效果的最大因素是——學習時的專注力。
回想我們的學生時代,你也會發現,那些別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也不一定更聰明更努力。
之所以能學什么都快,學什么都能學好,絕大部分原因是他們夠專注。
中國心理學研究所調查顯示,我國75%的兒童存在專注力的問題。
其中,42%的孩子上課時很難集中注意力,60%的孩子不能堅持專注聽課30分鐘以上。
專注力差,孩子的知覺、記憶和思維就無法順利進行,在學習上很難取得進步。
影響自信:
注意力差的孩子一般都有學習困難,影響著他對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他們常常受到學習上和成績上的打擊,覺得學習很乏味,于是開始厭惡、排斥學習。
影響社交:
專注力差的孩子,往往情緒不穩定,很容易鬧脾氣,或者跟別人鬧矛盾。因為控制不好自己,經常搞小動作,師生關系也不夠融洽。
也就是說,專注力差的孩子,很有可能成為人們常說的“問題孩子”。
你的錯誤做法很可能是孩子專注力的殺手
眼看別人家的孩子都成了“學霸”,很多爸媽自然著急,除了犧牲自己的時間“盯著”孩子,還有不少家長會忍不住嘮叨。
但在和家長們的日常溝通中,小競發現:大部分家長或多或少都對孩子的專注力存在著誤解。
誤區一:孩子是故意不專心,所以必須得訓斥、發火,甚至打罵孩子。
其實,專注力是一種能力,如果孩子脫離大人的督促只能保持五分鐘的專注,那么五分鐘就是孩子目前的專注能力。
如果孩子現在能抓住抓住20分鐘,那么20分鐘就是孩子目前的專注能力。
而這種能力是需要通過后期訓練來提高的。
誤區二:孩子不專心是因為年齡小,貪玩
其實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該年齡段專注力的正常水平,如果孩子低于這個正常水平,那就表示可能存在專注力不足的情況。
根據大腦發育規律來說,孩子年齡越小,專注力越容易改善,如果家長一味等待,想當然的覺得等孩子長大懂事了就好了,只會造成反效果。
大量案例證明:75%以上的孩子,在專注力訓練的最佳時期沒有得到改善,等到青春期,孩子的專注力問題會更加嚴重。
而且,專注力水平會還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注意力不足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情緒的沖動型就會加強。
誤區三:孩子看電視、玩手機可以保持長時間的專注,但學習不專心,肯定是孩子不愛學習
相信一直閱讀小競文章的家長們知道,看電視、玩手機,屬于信息的被動輸入,不需要可以的專注,就能輕松的接收信息。
所以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注意力反而是比較渙散的,習慣了這種狀態,孩子就很難在閱讀或者寫作業的時候保持專心。
如何科學提升,正確避開“專注陷阱”
當孩子步入學齡期,如果孩子注意力能力較差,對孩子的課程知識點吸收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將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提升,這時候我們就需要采取科學的訓練方法,對孩子進行專業提升。
個性化提升訓練
當孩子在學習中出現愛走神、拖拉磨蹭、學習低效等情況時,我們也可以借助專業的訓練提升方法——腦電生物反饋訓練,來幫孩子科學提升,培養優秀學習能力。
在選擇時,我們可以盡量選擇帶有多點位結合的訓練方式,做到更精準更全面地鍛煉大腦,并促進神經網絡之間的連接,提升孩子的綜合學習能力。
根據每個孩子的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提升方案,通過一定時間的訓練,養成高效用腦習慣,提升注意力和學習動力。
幫助孩子排除干擾因素
等孩子到了學齡階段,大量的時間都要花費在學習和做作業上,對專注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很多家長容易忽視的一點就是環境能夠分散一部分的注意力、
比如:孩子書桌上的小擺件,很容易成為孩子做作業過程中注意力轉移的原因。
不僅孩子容易被其他信息吸引走注意力,成人也是同樣如此。
所以不要責備孩子總是“走神”,在學習時間段,要幫助孩子盡量從根本上排除這些干擾因素,打造一個利于學習的環境。
避免接觸過多的電子產品
西班牙權威神經心理學專家、大腦科普類暢銷書作者阿爾瓦德·畢爾巴鄂(DR.Alvaro Bilbao),根據一系列設計科學的研究實驗結果,認為經常接觸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會對孩子注意力、記憶力、專注力,甚至脾氣造成負面影響。
大腦中有一塊叫做”紋狀體“的區域,會根據刺激強度、獲取滿足感速度來影響人們對興趣愛好的選擇。也就是說,諸如手機、平板電腦這樣便捷的電子產品,能快速吸引走孩子注意力,從而陷入”注意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