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臺有個媽媽問我:
孩子做事總是拖拖拉拉要提醒,做作業一定要盯著才會做,玩電腦如果不提醒能玩一整天,吃飯、睡覺都要人跟著催。
罵也罵了,道理都說破了嘴,可孩子不但沒一點改進,反而越來越不聽話了,我該怎么辦?
其實,孩子的問題,往往都是父母教育的折射。
每一個不自律的孩子,都是因為父母的引導不到位。
如果父母能懂得這5條心理學法則,一定能找到培養孩子自律的正確“路徑”。
超限效應:
父母嘮叨越多,孩子越反感
知乎上有一位網友問:
“為什么家長越催我好好學習,我越煩躁生氣不想學?”
他說自己已經上大學了,明明一開始對學習興致滿滿,結果父母突然發信息來讓他好好學習,頓時就沒了動力。
因為掛了兩科,父母每天都會發視頻督促他。
本來在好好上網課,父母一督促,他就特別煩躁,徹底不想學了。
為什么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反感?
這是因為“超限效應”發作:
當刺激過多或過長,時間過久,就會引起人的逆反現象。
父母的嘮叨太多,會讓孩子有種“我偏要這樣”的逆反心理。
以前我也曾苦惱于兒子不自覺。
看動畫片時,喊很多遍讓他別看了,他都不會主動關電視,還會說“你好煩”“為什么不讓我看”。
后來,我開始用規則替代催促。
看動畫片時,會先和他講好規則,“只能看兩集,看完之后自己關掉”。
孩子同意后,不用我提醒,每次都會主動把電視關掉。
給孩子的提醒和批評只需要點到為止,否則總是對一件事“揪住不放”,會讓孩子的信心倍受打擊,也會削弱親子間的信任感。
有一位媽媽在教育孩子時給自己定了三個原則:
- 孩子犯錯時,批評和鼓勵共用,一件事杜絕反復說教;
- 用時間掌控孩子的規則,而不要反復提醒;
- 與孩子溝通,用“做”代替“說”,不對孩子擺高姿態。
教育孩子,避開“超限效應”,再不自覺的孩子,也會慢慢學會自我約束,習得自律。
德西效應:
錯誤的物質獎勵,扼殺了孩子的內驅力
浙江杭州的一位爸爸,為了督促孩子特意制作了一張獎懲表:
早上起床學習半個小時,一次獎勵1元;
不尿床一次1元;
考試95分以上獎勵5元…
這樣的方法看似激勵了孩子,實際上卻收效甚微。
采訪時,這位爸爸很無奈:什么方法都試遍了,孩子還是沒啥改變。
“獎”和“懲”的方法雖然短期能激勵孩子,久而久之卻會存在很大的隱患。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德西效應”:
當孩子對一件事有興趣的時候,用物質獎勵激發他短期能有效,但是一味地物質獎勵,會讓孩子失去內驅力。
如果孩子的某些行為,只能靠外在的刺激維持時,刺激一旦減弱或是消失,行為能力也會隨之減弱。
曾經有一個男孩,不肯去上學。
爸爸為了讓他去上學,就答應他“只要你去上學,我就給你一元錢”。
于是男孩拿著錢,開開心心地去了學校。
后來,只要每次不肯去上學,男孩就向爸爸要錢,并且威脅他:“你不給錢,我就不去上學”。
爸爸的拒絕態度稍微強硬一點,男孩就會以跳樓威脅。
獎勵式教育,表面上是激勵,實際上給了孩子被動下的選擇。
曾有一位哲學家提出這樣的理論:
孩子會主動去做一件事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孩子喜歡,二是因為孩子能得到回報。
喜歡是在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讓他“想去做”;而得到回報會導致孩子分不清“回報”和“喜歡”,更偏向于“物質交易”。
培養孩子的自律,先要將被動變為主動,它絕不能靠物質獎勵。
把興趣和需求融入到教育中,孩子才會有“我想做”的狀態。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芬蘭老師被問到“如果孩子數學不好怎么辦?”
老師說:
“我們不會覺得孩子不行,而是會反思自己的教育問題。
如果他對汽車感興趣,我們會從汽車講起,然后激發他對數學的興趣。”
找到孩子真正的熱愛和成就感,他才會真正憑借內驅力做事情。
羅森塔爾效應:
改變,從給孩子積極的期待開始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一群被隨機抽取的普通孩子,通過8個月的“肯定式教育”,在成績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不僅自信心很強,求知欲也特別旺盛。
因此得出了一個教育真理:
當你用積極的心態去對待孩子時,他就會按照父母所期待的樣子發展。
它就像給孩子的暗示,你越向孩子傳遞正面的期待,孩子越覺得“我一定可以”。
一位“學渣”兒子考試只考了7分,爸爸卻為他放煙花慶祝。
為的就是獎勵兒子,激勵他繼續前進。
這個孩子以前成績一直很差,經常考零分。
而這一次鼓勵,讓他對學習產生了很大興趣,不僅主動要求學習,成績也得到了飛躍式的進步,從7分考到了57分。
鼓勵是一種積極暗示,給孩子越多,孩子就越積極。
肯定和夸獎會給孩子信任感,這種感覺會支撐孩子的信念,讓他從被動變為主動,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
與其批評孩子“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如說“我們看到你努力了,下次再接再厲”。
語言中自然流露出的期待感,孩子就會有“我一定要做好”的信念,自驅力也會隨之而來。
一個擁有自驅力的孩子,是打心眼里愿意去做一件事。
一旦有了這樣的動力,他不需要別人的催促和逼迫,就能培養出自律的品格。
路徑依賴:
從小培養好習慣,是孩子自律的關鍵
前不久,看到一個非常自律的小男孩。
這個男孩8歲,已經堅持晨讀400天了。他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然后會大聲朗讀十分鐘。
為什么他能堅持得這么好?就是因為他已經將晨讀變成了一種習慣。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路徑依賴”:
人一旦進入某個路徑,不論是好是壞,都可能對這個路徑產生依賴,并且很難改變。
男孩就是進入了晨讀路徑,它已經成為了一種慣性,所以很容易堅持。
孩子3-6歲,是大腦發育、性格行為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這時候的孩子有很強的可塑性。
此時,孩子還沒有養成某一種慣性時,父母的監督,就能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高考狀元楊晨煜的媽媽有一套教育智慧:
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能力的時候,就要監督養成習慣;
監督的過程很苦,你必須時刻留意他;
等孩子定型了以后,路就好走了。
父母用正向的“路徑依賴”,去監督孩子。
比如:放假期間,給孩子規定每天練字的時間,要讀多少本書。
有了小目標,孩子就會有動力,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將它變成習慣。
破窗理論:
以身作則,營造自律的環境
有位朋友抱怨說,兒子最近總愛賴床,學習也不自覺。
當時很驚訝,因為那孩子一直都是班上的優等生,學習相當刻苦。
原來,暑假的時候,朋友將孩子送到他舅舅家。
平時舅媽也喜歡睡懶覺,也覺得孩子放假了難得偷個懶,就對孩子說:“難得放假,不用起這么早,多睡會。”
剛開始的前幾天,兒子還能保持早睡早起。
可是慢慢的,他不僅開始喜歡賴床了,還經常打游戲到半夜,寫作業也開始拖拉……
有時候,我們常常發現,孩子堅持的某個習慣、某個特長,突然因為事情耽擱,只要有一天松懈下來了,就很難再堅持下來。
這樣的孩子其實是陷入了“破窗理論”:
一旦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和玻璃,這扇窗戶得不到及時維修,就會有更多的窗戶和玻璃被打壞。
就像孩子放縱和懈怠,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父母不及時糾正,問題就會越積越多。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孩子建立起來的好習慣,很容易被壞習慣腐蝕。
要養成孩子的自律,就要從“根”上來修復孩子,而這個“根”就是父母。
父母要阻止孩子“破窗效應”的發生,只需要做兩件事:
- 用榜樣去引導孩子,讓孩子盡量不要打破好習慣;
- 如果壞習慣已經被打破,就要用正面事物來代替不良行為,并消除。
比如:
孩子不愛看書,父母可以先自己拿起書來讀,營造氛圍;
孩子總是子玩手機,父母就要將自己的手機收起來;
自律的父母,才會養出自律的孩子。
當孩子出現壞習慣時,一定要及時修正。“補洞”的過程,就是把孩子推向自律的開始。
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
“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父母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領路人,就要做好孩子成長中的教練。
孩子總是拖拉磨蹭不自覺,這不是毛病,而是成長過程中需要修正的問題。
他們需要我們的引導和幫助,看見孩子的需求,用溫柔的方式溝通,懷著同理心去理解他,孩子才會在最大程度上自覺。
每一個孩子,自律上進的火花一直都存在,它不是被蠻力壓制的,而是被智慧點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