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兩種最常用的教育方法:批評教育和表揚教育。絕大多數家長都是只采用一種方式,要么是在孩子犯錯是嚴格批評,讓他們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要么是積極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加強他們正向行為的出現。

這兩種方式都有一定的成果,對孩子的發展也有較大的好處,能夠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優點,可是只能涵蓋一方面的內容。所以有些家長會將兩種方法一起采用,但大多數又掌握不了其中的度。
相信很多人都一樣,每次設想的是有話和孩子好好說,都明白良好的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都想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可等到事情真正發生時,幾乎絕大多數家長都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和情緒,在外脾氣溫和的人,也許回到家,面對孩子就容易失控。這其實是因為大多數家長的情緒,并不源自于孩子,而是生活、工作、經濟等各方面的壓力。
家長們都想在教育孩子是盡量理性,可往往都是這般景象:孩子犯的錯,總要花一兩個小時教育他們,讓他們充分意識到錯誤;可當他們表現好時,卻只用一句話帶過。

身為父母,可曾想過,這樣批評和夸獎的方式,會給孩子帶來什么,會對他們的將來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天天就知道玩,要是把玩的一半精力放在學習上,肯定能次次考第一。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哪樣不是最優秀的?再看看你呢?”相信類似的語言在每個家庭中都有,所有家長和孩子都耳熟能詳,在這段話之后,往往接著一大堆各種貶低孩子的語言。
家長可曾想過,這種激烈的批評教育方式,會給孩子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產生自卑心理
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曾經說過:“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
在孩子心中,父母是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人,也是所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的來源。父母的表情、態度、語言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影響到孩子的情緒變化。
父母的一句獎勵,甚至是一個點頭微笑,都能讓孩子瞬間充滿自信,擁有直面困難的勇氣。相反,如果長時間受到父母的批評,孩子會變得膽小怯懦,也會下意識地否定自己,對所有的事情都沒有決心。

影響親子關系
如果在幼年時期,父母給予孩子太多的批評和消極態度,孩子在當時并不會有多大的反抗,但會造成傷害,進入到他們的潛意識中。
等他們漸漸長大,有一定的獨立意識之后,會擁有屬于自己的判斷力,此時就會開始厭惡家長的教育方式,反抗程度也越來越嚴重,長此以往會影響親子關系。
遇到事情很難再和父母開口,所有的事都不愿意和父母分享,甚至會敷衍搪塞父母,嚴重的話還會產生抵抗心理。

性格怯懦膽小
長時間的批評會讓孩子喪失自信,每天都能夠接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否定態度,他們也會下意識地認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在遇到困難時,他們往往會選擇退縮不前,不愿鼓起勇氣嘗試,他們內心害怕失敗,也在不斷的否定自己。
在做所有的事情時,都會采取維穩政策,寧愿將就著不知當下的生活,也不嘗試一次,最后放棄了很多原本可以抓住的機會。
每個人的情緒都是通過一點一點累積的,只有長時間的批評,才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如果家長注意到孩子沒有以前開朗自信,那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問題。
所以家長要把握好批評和贊美的度,能讓孩子不斷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變得更加優秀。

夸具體
那孩子的健康是家長往往會說“寶貝,你真棒”,“真厲害”等類似語言,認為這樣就可以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但這樣的方式對孩子來說極難理解,他們不知道自己到底哪方面表現得好,更不知道將來該如何努力。
所以夸獎要越具體越好,他們才能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形成一個記憶點,這樣會把每一個步驟都做得越來越好。
當然也不要隨意亂夸孩子,那在他們確實有好的表現時才能夸獎,如果不分青紅皂白的一頓亂夸,將來他們可能在做事時,需要更大的夸獎動力。
而且夸獎要實事求是,夸贊事物本身,什么點做得好就具體指出,切不可為了增加孩子自信而隨意捏造事實。孩子有優點,贊優缺點,在孩子犯錯時,家長也要掌握正確的點,才不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批評要有理
如果孩子做錯了,就一定要和孩子講清楚其中的道理,要有客觀上的分析,才能讓孩子明白事物本身的對錯。也不要為了讓孩子長記性,就隨意夸大事實,只會讓孩子覺得無法接受,并不能對父母的教育產生贊同感。
當然批評了,注意態度和語言,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十分必要,千萬不要說出傷害孩子的話語,嚴重的會對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產生影響。
批評是針對事情講道理,進行有理有據的分析,而不是情緒的宣泄和人生的攻擊,否則最后達到的效果肯定不盡如人意。

夸獎和批評都有一定的界限,家長只有把握好其中的度,才會教育出最理想的孩子,千萬別讓自己的情緒占了上風,要始終保持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