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沒有捷徑,需要我們腳下有路,踏實地走;眼中有光,自信地走;心中有愛,快樂地走。
無疑,我們都想擁有這樣的人生狀態,那要做到這些,需要具備哪些核心素養,看看張老師指出的路~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參加這一次大會,和大家討論關于青少年如何全面發展的問題。2035年,中國將由從大國轉為強國。到了2049年,將是建國100周年的重大時間節點,到了那個時候,現在的中學生將成長到三四十歲的年齡,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所以,我們的希望應當寄托在他們的身上。
青少年是我們國家的未來,所以我們要有三種氣:志氣、骨氣和底氣。這三種氣意味著孩子的全面發展。志氣是一種價值觀,讓孩子們奉獻于國家;骨氣是自信,底氣則是真才實學。基于這一觀點,我想要和大家分享這其中的心理因素,對青少年心理素養的思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發展出兩只翅膀:智能系統與人格系統。
生理上的成長體現在個子長高、肺活量增加等,心理上的成長則體現在智成熟、情緒成熟、社會性成熟、自我認識成熟等等方面。
生理上的成長要有物質營養,心理上的成長則需要心理營養,關于這一話題,我想從六個方面展開討論,也給予各位同行一些參考。
生命教育
生命只有一次,如何將寶貴的人生過好就成為了非常重要的議題,也就是價值觀的問題。現在的許多孩子患有“空心病”,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學習,也不知道該如何在高考后選擇大學和專業,只是在糊涂地生活學習。
我曾經看到過許多類似的案例。沈陽的一名高三女生,因為被爸爸批評了幾句,選擇了跳河自殺;2019年,上海17歲的男孩和媽媽爭吵了幾句,便從南浦大橋一躍而下。這些案例告訴我們,現在的許多孩子不夠重視生命的寶貴。
在我國的非自然死亡案例中,自殺的數量居于首位,青少年自殺案例也在逐漸低齡化。想要擁有精彩的人生,貢獻于國家,首先要有生命,沒有了生命,一切將是空談。所以,如何珍惜生命,保護生命,熱愛生命,最后超越生命,做更好的自己成為了重要的話題。
成功是做更好的自己。人和人之間存在各種差異:遺傳因素、后天教育條件等等。社會由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服務組成,之所以精彩,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成功并不是固定的標準,而是做更好的自己。所以,心理素養教育中,我們首先要進行生命教育。
愛之心,善之行
愛是個永恒的話題。人人付出一點愛,我們的世界才能充滿愛。對孩子來說,根據孩子的年齡,要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家鄉,愛我們的國家,除此之外,還要愛自己的伙伴,愛自己的同學和老師等等。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愛是接納對方、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尤其是爸爸媽媽,當孩子到世界上來,首先要做的是接納他。許多人覺得,父母接納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但當孩子犯錯時,許多父母便會開始批評和責備。我們需要做的是接納孩子的全部。
錯是一個人成長中的資源,所以,老師和家長應當運用自己的智慧,將錯誤轉化為資源來教育孩子,孩子改正了自己的錯誤就會前進一步。所以愛的最大的含義在于尊重、接納和信任。
古語講積德行善,我們的國家也非常強調善行。在《論語》之中,仁義道德的仁字出現了105次。仁即大愛,人要善,要心中有他人。孩子在降生之初處于自我中心之中,隨著成長,逐漸出現了“你”的概念,再慢慢演變出“他”。而真正找到生命價值的人,正是從“自我”蛻變為“無我”的人。
武漢的金銀潭醫院的院長張定宇是漸凍癥的病人,他知道自己的生命正在進行倒計時。他說:“我只有有限的生命,正因為我的生命有限,所以我要拼命地工作,爭取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這句話讓我非常感動。善的最高含義正是從有我,到他我,再到無我的過程。
普通人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但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中有他人也是非常可貴的。幫助他人也是在幫助自己,給人快樂,自己也會體驗到快樂。
認識自我,管理自我
每個人都希望有個成功的人生,老師希望學生比自己更成功,父母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幸福。想要擁有成功的人生,需要學會認識自我和管理自我。
想要學會認識并管理自我,我們首先要回答“我是誰”的問題。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多個角色。就像現在,我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觀點,我就是老師,而大家是學生。當分享結束后,我們就都是朋友。乘車時我是乘客,購物時是顧客,回家之后,我就成為了媽媽的角色。
心理健康的本質是心理的平衡,在眾多角色中,我們要分清自己應當在何時扮演何種角色,理清“我是誰”的問題。
其次要回答“我要做什么”的問題。知道自己想要達到何種成就,成為什么角色,如何實現自己的理想,這就涉及了價值觀的概念。
第三,我們要回答“為什么”的問題。我們的行為受到兩個方面的力量推動:內部與外部。內部動力又稱為內驅力,是最強大、最持久的動力。
第四點是“怎么做”的問題。想要成為好老師,需要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要合作探索。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有效的家庭教育的基礎。想要成為好父母,需要學會溝通,增進親子之間的了解,提升教育的效率和質量。在親子溝通中,家長要做到有同理心,進行朋友式的溝通,而不是盤問和命令,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上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從而拉近親子關系。
問題解決中的策略,從心理素養的角度來講,應當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并在諸多解決辦法中選擇更合適的方法。世界上沒有最好,但是一定有更好。如果每天都在追求更好,成功的終點一定在向你招手。
最后一點在于及時的反思和糾正。成長是一個過程,我們難以將事事做到完美,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遺憾往往是并存的。如果可以將成功作為經驗,失敗作為教訓,不斷調整,慢慢成熟,反思將可以讓每個老師,每個同學,每位家長獲得成長。
想要加速成長的過程,其中必需的元認知就是反思,我們要通過以上五個方面來認識自我。
認識自我會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優勢智慧和弱勢智慧,從而管理自己的人生。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加德勒提出了多元智慧的理論,每個人都擁有語言、數學邏輯、空間、人際交往等等智慧,但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擁有的智慧優勢也不同。語言智慧比較好的人,也體現在口頭語言或是書面語言兩個方面。我們可以通過發掘自己的智慧優勢,來制定人生的目標。
除了自我落實,我們還需要進行時間管理和情緒管理。在這之中,情緒管理非常重要。父母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孩子,老師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這便是情緒。菲斯汀格定理說,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所以情緒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培養成就動機。人生之路沒有捷徑,需要我們腳下有路,踏實地走;眼中有光,自信地走;心中有愛,快樂地走。
努力爭取成功,勇于接受失敗
現在的青少年物質條件非常好,相對應受挫能力就比較差,一批評就哭。人生路不是一條直線,一定會遇到困難。能否獲得成功的一項重點在于,所遇到的困難能否讓你更堅強,更有毅力。所以,我們要教育我們的孩子,努力爭取,勇于探索,從而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加平穩。
意識到自己是個普通人
如今的學生、家長、各行各業的人普遍非常焦慮,造成焦慮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過分的苛求。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理論,教學應當走在發展之前,但不能過分超前。過分的苛求自己,苛求學生,苛求了孩子,往往會帶來很多的焦慮。
我們都處于正態分布之中,其中只有2%的人會是天才,2%的低能人群,我們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沒有錯,但世界上的龍與鳳少之又少。如果我們可以承認自己是普通人,是不完美的人,才能夠接受自己與他人的不完美,從而減少焦慮。
同理之心,包容之度
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提出了全球勝任力的概念,全球勝任力的其中一個核心,就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包容每個國家的文化,深入每個國家的文化。對于我們自己來說,包容身邊的每個人才能合作交流。我們要用亮點思維去發現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包容別人的缺點,別人的錯誤,團結一致。
在合作交流之中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就是同理之心。只有擁有了同理之心,才能夠更好的進行合作交流,進行交往。
面對新時代,我們要成為勇敢奮斗的人。除了物質營養和智能的發展,心理素養也是重要的翅膀。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