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相信每一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感覺到痛苦,或者讓孩子感到痛苦,那么你的方法一定是錯的。
李崇建老師是臺灣知名親子導師,心理咨詢師,薩提亞教育的傳播者和實踐者,現在擔任臺灣地區青少年教育協會理事長,經常受邀在世界各地演講。他創辦了薩提亞心靈成長工作坊,以及“千樹成林”、“快雪成情”的創意作文班,在臺灣廣受好評。
我們知道,心理學有很多科學的教育方法,在心理學界,薩提亞模式是最著名的家庭治療流派之一,但是很多家長學習之后反饋說,不會具體運用。李崇建老師有本書,書名的副標題一針見血,“方法對了,孩子就優秀了”。他推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精髓,是用薩提亞模式進行正面管教的實踐書,書中既直面了當下典型的教育問題,也收集了大量的案例,詳細的描述了李崇建老師與孩子們交談的整個過程以及每一步具體的操作技巧和要點解讀,系統地提出了解決的方法,有愛,有智慧,更有效。可以說是一本專業的薩提亞指南。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夠好,不優秀,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有問題。著名心理學家薩提亞女士說過,孩子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一定是父母的問題。我想說的是,孩子沒有問題,家長也沒有問題,家長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長,是教育的方式方法出了問題。如果教育的方法出了問題,不但孩子會痛苦,家長一樣也會痛苦。
如果你想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聽我簡單地給你介紹一下這本書。
在這本名為《心教》的書中,李崇建老師劃分了“姿態”“語氣”“感受”“渴望”“正向好奇”與“停頓”六個環環相扣的脈絡,每一個脈絡之后都有相應的范例,以清楚的步驟,深入淺出地說明了專業咨詢模式如何運用在孩子身上,喚起孩子的正向好奇、自我覺察、情緒轉化,進而達到讓孩子欣賞自己、愛上學習的效果,釋放出孩子內在的生命力。

書中第一章就說到“尊重是教育的開始”,我想,不僅是教育孩子,即使我們與伴侶、親友和同事甚至陌生人溝通,尊重也應該放在第一位,尊重是溝通的前提。
書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
在一個繁華商場的櫥窗前,一個年輕的媽媽拿著大包小包對著一個小男孩發脾氣,“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了!”在櫥窗前漏氣的小男孩與櫥窗里面小火車上浮起笑臉的托馬斯,兩種表情相映成趣,小男孩兒顯然很生氣,因為他的期待沒有被滿足,他覺得媽媽可能不愛他,就這樣,母子倆在商店門口僵持著。
這個小男孩還是很可愛的哈。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種場景隨處可見,是讓很多父母非常頭疼的一個問題。孩子們常常執著地想要某個東西,展現他們的意志力,孩子的執著就是一種意志力的展現,大人如果能夠看見這是教育的資源,向好的方向引導孩子,便會看見孩子的成長。
書里寫到:社工曉莉看見這一幕,忍不住想要安慰孩子,她主動蹲下來,拉著小男孩的手問,“你很想要買托馬斯火車,是嗎?”
小男孩點點頭,臉上掛著淚。
“媽媽不給你買,是嗎?”
小男孩又點點頭。
“你是不是很生氣呢?”
小男孩停頓了一下,再次點了點頭。
“姐姐知道你很生氣。”曉莉聲音很緩慢,帶著安撫的力量同理了這個小男孩。小男孩別扭的神情一瞬間松開了,眼淚奪眶而出。與剛才委屈的眼淚不同,此刻,小男孩的眼淚,是失落之后被理解的眼淚,曉麗只是靜靜地等待接納孩子的失落。
曉麗從包包中掏出紙巾,幫他擦擦鼻涕,慢慢地跟他說:“姐姐知道你很難過。”小男孩大概嗆到了,不停地咳嗽。曉麗只是溫柔地幫他擦拭,男孩的情緒漸漸平復下來。
“小弟弟,謝謝你跟姐姐說,你很勇敢,拿不到托馬斯火車,你一定很生氣,也很難過吧。”曉麗很有耐心地安慰小男孩,小男孩點點頭,曉莉牽起小男孩的手交給了束手無策的媽媽,媽媽對著小麗開始數落小男孩,抱怨小男孩很倔強,常常不聽話。
曉莉說:“小孩子都是這樣的,但是,千萬別說不愛他們,這樣對孩子不好。”
這個曉莉處理親子問題的方式,您覺得怎么樣呢?
是啊,我猜您跟我一樣的看法,簡直太棒了。短短幾句話,曉莉就轉變了一個在媽媽眼里倔強不聽話的孩子的行為,化解了母子之間的對抗和僵持。
你知道嗎?曉莉只是李崇建老師的學生。學生的水平都這么高,可想而知李崇建老師更厲害了。

孩子的心靈很脆弱,更加渴望被關注和尊重,所以予以關注和尊重,會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從而才愿意靠近你。很多家長把孩子看成晚輩,這樣就會無意中產生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對孩子的談話也就會不自然地變成上級對下級一樣的命令,自然做不到尊重孩子。要學會和孩子做朋友,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平輩看待,遇到和他們相關的事情,多詢問一下他們的看法。這樣他們會覺得受到了重視,并且更能讓他們今后成為有主見的人、獨立的人。
書中第二章談到“檢視自己的姿態和語氣”,是說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的姿態往往擺錯了。比如采用了指責、討好、超理性、打岔這些錯誤的姿態面對孩子,這些都是不科學的方法。在與孩子溝通時,傾聽孩子的訴求,能更好地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家長需要保持一致的溝通姿態。比如:肢體上應該做到”肩膀、脖子要處于放松狀態,專注且放松地跟孩子對話。眼睛的高度要和孩子盡量維持同一水平。語氣、語速平靜緩慢。說話之前,練習深呼吸,讓自己內心放松等等。原來,和孩子交流還有那么多學問啊。
孩子出現問題的行為,根本原因是內心情緒的壓抑。很多父母對孩子講道理、訓斥或者壓制,帶著憤怒的情緒對孩子說話,孩子即使感到委屈、難過、生氣也不敢對抗,情緒只能悶在心里面。壓抑情緒,自然衍生出來學習不專注、玩游戲、打架等等一系列問題。
想要疏導孩子的情緒,家長首先要梳理自己的情緒。如何才能做到梳理自己的情緒呢?李崇建老師講了一個非常實用的方法:自我對話。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有不良情緒的時候,停頓下來,給自己兩分鐘的時間,找一個安靜的空間和自己進行對話,順序是這樣的,首先,覺知情緒,然后承認情緒,允許和接受情緒,轉化情緒,最后欣賞自己。因為覺知、承認、允許、轉化和欣賞這幾個詞語的英文單詞,第1個字母都是a。李崇建老師把它稱為5a自我對話程序。
比如,當時我感覺自己難過了。第1步,對自己說,我感覺自己有點難過,停頓10秒鐘,第2步,我承認自己是難過的,停頓10秒鐘,第3步,我允許并且接納自己感到難過,停頓10秒鐘或者更長的時間,第4步,怎么轉化呢?做5次深呼吸,感覺空氣從鼻腔進去,從鼻腔出去,第5步告訴自己,即使我感到難過,我也欣賞自己。
如果是感到憤怒、煩躁、焦慮的情緒,也可以運用5a自我對話程序,第1步,我感覺自己有一點生氣,第2步我承認自己是生氣的,第3步,我允許并且接納自己感到生氣,第4步,做5次深呼吸,但是呼氣的時候想象一下,憤怒從鼻腔呼出,并且有意識的發出聲音,讓憤怒有機會從身體內呼出到體外,第5步,告訴自己,即使我感到生氣,我也欣賞自己。
我試驗了一下,按照這個步驟做下來,內心平和了很多,只有自己的情緒疏導了,你才能夠平和地面對孩子。

全書總共8個章節,我就不一一介紹了。總結一下,前六章是介紹內心的轉變,家長如何保持平靜,學會尊重孩子、給孩子情感教育以及聯結孩子的內心,后面的第七、八章,是教家長如何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環境氛圍,引導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在我看來,《心教》這本書就是一本家長修煉手冊。通過李崇建老師的文字,你會和他一起感知細膩的情緒,從而自由地調整自己。如果你愿意去學習其中的方法并練習、運用,我相信,一定能夠幫助你的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同時,如果將這些方法運用到人際溝通交流上,一樣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