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雖然說現在已經開始實行了“幼兒園去小學化”的政策,很多小孩子在上小學之前都不會被強制進行提前的小學化教育。但家長們在此之后也會發現很多弊端的問題,就好比小孩子6歲就要上小學了,但現在5歲了卻還不認識1到10,由于平時懶散慣了,還不愛學習。
面對上學年齡的不斷逼近,家長們也開始考慮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小孩子一定基礎都沒有,上學之后能夠跟得上老師的課堂節奏嗎?所以說,在孩子上學之前,即使是幼兒園不教,家長們也還是要給孩子一定的學習基礎的,不然在學校里就很難學到東西,那大家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
相對于語文教育來說,數學教育確實會比較困難一些,因為數理邏輯會更抽象一些,需要孩子有足夠的理解能力。但在面對孩子不認識1~10這個問題上,家長們還需要分清楚這其中的關鍵點,孩子到底是數不清數還是說認不清字,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的。
1、數不清數字的孩子:也就是說孩子都不清楚1~10的數字排列到底是怎樣的,并且對于每一個數字的數量多少也沒有特別明確的認知,每一個數字理解都是顛三倒四的。而面對這樣的孩子,就要從最基礎的數數開始學習了,讓孩子知道具體的1~10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不認識1~10的具體數字:也就是說小孩子已經對數數有一定的認知,也知道一到十到底是怎么排列怎么讀的,但就是不認識具體的數字。那這樣的解決辦法就很簡單了,就好比教孩子學習漢字一樣,人孩子去將數和字去對號入座,這更考驗的就是孩子的識字能力。
想要在學前給孩子打好數學上的基礎,那么家長們就需要把一些數學知識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數數的教育其實是很簡單的,在我們周圍的事物中,幾乎每一樣東西都能來做數數教育。一張桌子、四把椅子、八個窗戶等等,讓孩子在生活中多去數一數,就能學會1~10的數字了。
而小孩子在學前年齡階段不愛學習,往往就是出自于家庭環境的影響,說到底就是家長的教育不夠“有趣”,無法吸引到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學前孩子的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過分規范系統的學習,很容易會影響到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討厭學習。
所以,家長們的教育就一定要有趣,并且孩子的學習難度要低,最好是能夠寓教于樂,讓孩子在游戲的過程中,慢慢地掌握一些基礎的內容,形成固有認知。而不是用太過超前的教育方式,給孩子開設一個課堂,捉著孩子去規矩上課,學習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識內容。
家長陪著孩子一起讀書認知、學習發音,在親子共讀中學習,必然是要比孩子自己看書、看卡片要有趣得多。家長們讓孩子去數一叢花朵的數量是多少,自然是要比孩子枯燥地數木棍子要好玩得多。把知識融入到生活里,孩子就能在潛移默化中打好基礎。
并且,學前的知識教育還都是以基礎的認知為主,完全沒有必要讓孩子去超前學習太多的東西,比如知道一個漢字的具體發音是怎樣的就可以,沒必要讓孩子去學所謂的字母、聲調等等。讓孩子知道具體的數字就可以,沒必要一定要懂得熟練的數學運算。
重要提示:孩子不認識1~10就可以在日常中從簡單的數數開始熟悉數字,讓孩子讓數量和文字對號入座,了解基礎的數字排列。而學前小孩不愛學習往往都是和家庭氛圍有關,家長的教育要懂得寓教于樂,讓孩子在生活中逐漸掌握一些學前的基礎知識,但也沒必要太過超前。
今日話題:你們家的小孩多大就能開始認字識字了?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