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日常的咨詢工作中,遇到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心理問題,越來越多的親子關系、家庭教育的困擾,很多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后,要不然就跟父母越來越對立,要不然就不跟父母溝通,很多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父母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干著急沒辦法,很多家長都在感慨,現在做父母越來越難了,越來越不知道該怎么教育孩子了。

其實并不是孩子有多么難教育,而是現在做父母的很多沒有跟上這個時代,沒有意識到今天時代的孩子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那個時代是物質匱乏的年代,大家追求的是溫飽,后來追求“小康”,所以大家的物質需要是第一位的,孩子能吃飽穿暖就不錯了,過去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基本都是打罵,孩子也很少會出現心理問題,但是在今天這個時代,大家的物質需要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因此心理需要就凸顯了出來,尤其是當今時代出生的孩子,沒有經歷過物質匱乏階段,因此對心理需要的滿足尤為明顯,而做父母的基本都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雖然現在物質需要滿足了,但是心理上仍舊停留在“物質”階段,所以我在咨詢中遇到很多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在忙著工作掙錢,只能讓他們有吃有穿有錢花,而且很多父母內心就匱乏,根本意識不到孩子的“心理需要”,更別提滿足了。

所以說,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心理問題,本質上就是孩子成長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那么心理需要是什么,心理需要都有哪些呢?
“需要”指的是人的生存、成長、發展所必須要滿足的要素、條件,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生理需要是肉體生存、成長必須的要素,人除了肉體還有精神心理,人的精神心理也如同身體一樣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成長過程,心理的成長就要滿足“心理需要”。心理需要具體包括:
一、生存需要與存在感需要
這里的生存需要指的是心理上對于自身“生存”的確定感,因為對于嬰幼兒來講,生命非常的弱小,完全依賴于養育者的保障,尤其是母親的保障,一旦嬰幼兒過早與母親分離,更換了養育者,雖然新的養育者可以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但是心理上就會產生巨大的“生存恐懼”,因為嬰幼兒沒有意識,只有本能的感覺,無法理解“會有別的養育者來保障自己”,所以一旦脫離了母親那種熟悉的感覺,就會覺得失去了生存保障,就會產生不確定感,即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了。
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其實并不少,比較極端的是那些剛出生就被送人的、遺棄的,滿月之后送給老人、保姆帶的,更多的是孩子還不滿一周歲母親就外出工作、深造之類的,長時間與孩子分離,都會導致孩子產生生存恐懼,未來成年之后內心也是充滿了恐懼,極度害怕分離,接受不了失去,容易導致恐懼癥、焦慮癥、抑郁癥。
還有存在感,剛出生的孩子,其精神心理也是很弱小的,存在感不足,所以孩子需要母親的陪伴,需要媽媽與嬰兒互動交流,當嬰兒發出的信息,得到了媽媽的回應,嬰兒才能夠確定自己是存在的,反之就會造成存在感差,輕者造成內心孤獨感強烈,容易抑郁,重者造成孤獨癥。

二、接納與認可的需要
人是群體性生存的,因此個體對群體是依賴的,所以每個人類個體與生俱來地就會追求得到群體的接納與認可,當然我們今天的群體首要的是家庭,所以孩子首先追求得到養育者的接納認可。當然,個體要想被群體接納認可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個體要有價值,二是個體要遵守社會普遍規則,但是對于嬰幼兒,養育者必須要無條件接納認可,因為嬰幼兒的弱小,根本沒辦法滿足這兩個條件。
只有得到了父母無條件接納認可的孩子,才能學會無條件接納認可自己,才能形成自信的性格,否則的話就會形成自卑的性格,而自卑對人的影響和困擾非常之大,會困擾人的人際關系、婚姻情感、事業發展,嚴重者導致社交恐懼癥、焦慮癥、強迫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
現實的家庭中,這種情況非常之多,比比皆是,很多父母自身比較自卑,所以也根本不會接納認可孩子,都是經常性的否定、指責、貶低,與別人做比較,有不少家長因為自己沒有上成學,有很大的遺憾和不甘,或者自己人生不如意,往往就寄希望于孩子,對孩子期望非常好,一旦孩子哪里做不好就各種指責否定,由此導致孩子形成嚴重的自卑心理。

三、安全感需要
安全感即內心感覺到安全,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或者環境變化的時候,內心是踏實的、安定的,不會輕易感覺到恐懼、擔心 、害怕。
安全感的建立是依賴于養育者提供安全的成長環境的,一般來講,父母感情和睦,家庭溫馨,對待孩子有耐心,不打罵孩子,孩子的安全感就會建立的比較好,反之,家長脾氣暴躁,非打即罵,家里經常吵架打架,或者過早與父母長期分離,父母離婚等,都會導致孩子的安全感無法建立。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會膽小怕事,敏感多疑,遇到一些困難挫折容易焦慮,也容易發展為抑郁癥。

四、愛的需要
什么是愛?現在很多孩子都覺得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但是做父母的又覺得很委屈,覺得自己辛辛苦苦賺錢給孩子花,這不是愛孩子嗎?
其實真正的愛是指:“我愿意無條件地滿足你的需要”,這其中的“愿意”和“無條件”,現實中很多父母其實是做不到無條件滿足的,有時候也不會痛痛快快的滿足孩子,會跟孩子講條件,不滿足孩子的時候還會訓斥、指責孩子,因此看似孩子得到了物質的滿足,但內心并沒有感覺到被愛。
更為重要的的是在情感層面,家長不會理解孩子,不能同理孩子內心的情緒感受,經常是指責、批評、講道理,導致很多孩子內心苦悶、壓抑。
缺愛的孩子,容易早戀,而且很容易因為情感的挫折而陷入痛苦之中,甚者發展為抑郁癥。

五、“做自己”的需要
所謂的“做自己”就是發展出獨立的人格,能夠自我負責,自己主導自己的人生。但是在我們日常的咨詢中發現,很多父母的控制欲特別強,往往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發展,讓孩子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這種控制,導致孩子的人格沒辦法發展成熟,或者就一直處于依賴,要不然處于掙脫控制的狀態中,也就是一輩子都在對抗,掙扎在想做自己,但又做不了自己的痛苦中,成年之后,人生沒有方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想做什么,活的很痛苦。
所以,我經常呼吁,今天這個時代做父母,一定要學習,一定要成長自己,自己首先做一個心理成熟的人,要了解和重視孩子的心理成長,明白孩子的心理需要在生命成長中的重要性,這樣才能養育出健康、快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