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17日消息(總臺記者馬力 魏幫軍 錢成)近期,在多個網絡社交平臺上,關于“家庭教育指導師”考證的廣告頻頻出現。有培訓機構聲稱“沒有專業限制,沒有學歷限制,考證后就能年入幾十萬”,還有的則打出了“崗位缺口數百萬,拿下證書就有了金飯碗”的廣告,來吸引消費者報名。那么,這些所謂的家庭教育指導師“考證”培訓真的靠譜嗎?
不久前,家住廣西的王先生(化名)因為要找工作,就在網絡上檢索一些關于求職的信息。隨后,王先生就收到了網絡推送的有關“家庭教育指導師”的文章介紹。王先生說:“剛開始介紹的時候是說這個證含金量很高,以后的就業前景也非常好,然后我就信了。”
文中稱,擁有所謂的“家庭教育指導師證書”年收入可達15萬-50萬元,同時還曬出了證書樣本。在這篇文章的最后還明確注明“無門檻入學,短時間可拿證,本證書可作為持有者上崗就業和用人單位招收錄用人員的重要參考依據”。
王先生按照文章中留下的報名二維碼添加了企業微信好友,自稱負責考證報名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報名不設門檻,并且保證一次性通過考試,“學習方式也非常靈活,用手機、電腦、平板都可以隨時隨地學。總共是120個課時,達到60個課時就可以參加考試了。咱們考前也會給您下發密卷,確保您一次性通過考試。”
在工作人員的推薦下,王先生試聽了該公司的網上課程。
此后,王先生在交了近3000元的報名費后被告知等待考試通知,而當他在網上搜索了更多關于家庭教育指導師的信息后發現,考證報名人員口中這個極具含金量的證書,并不是人社部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
王先生說:“后來我才了解到,那個證書主要是技能培訓證書,不是職業資格證書。技能培訓證書跟職業資格證書含金量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根據考證報名人員后來跟我說的內容,說是不用學習,他都可以發高級的培訓合格證書。”
△圖為某培訓機構發布的證書樣本
今年1月,中國國家人事人才培訓網發布了《關于“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的聲明》,明確“家庭教育指導師”未列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該網站相關培訓屬于專業(職業)技術技能方面的培訓,不屬于職業資格類、技能評價類的培訓。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苑寧寧表示,目前國家尚未設立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職業資格準入,簡單經過機構培訓之后并不代表具備從事家庭教育指導的資格。
苑寧寧說:“我們國家也沒有建立統一的家庭教育指導師這樣一個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從目前來看,市面上從事的這些所有的培訓都是一種技能培訓,你獲得了相應的技能之后不代表你就具備從事家庭教育指導的資格。獲得的證書,它是技能培訓證書,不是職業資格準入證書,二者是不一樣的,有著本質區別。”
發現上當的王先生和工作人員反復溝通,表示想取消報名,退還費用,卻遲遲沒有得到解決。
和王先生有類似遭遇的并不在少數,記者在多個投訴平臺上搜索發現,關于家庭教育指導師投訴已有數百條,大多發生于近期,主要集中在培訓無實效、證書不權威、退費困難等幾個方面。
記者在多個社交網絡平臺搜索發現,類似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廣告并不少見。
記者在添加了相關工作人員的聯系方式后發現,除了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培訓考證課程,工作人員還會推薦理財課程,而這些賬號的注冊企業的經營范圍,竟然是建筑材料。
除了家庭教育指導師,近一段時間以來,類似“心理咨詢師”“跨境電商”的培訓層出不窮。一些看似誘人的賺錢廣告中,卻隱匿著不少陷阱。
有多年從事教育培訓經驗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諸如此類的培訓其實并無實效,培訓大多數為了騙取報名費,“套路其實都差不多,假裝證書權威,騙取報名費。或者一開始免費,提供很好的服務,再吸引你交錢,隨后就不管了。這些客服用的也大部分是一套說辭,都是有模板的。”
北京康達律師事務所律師韓驍表示,如果宣傳廣告中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并且沒有提供相應服務,涉嫌虛假宣傳。消費者可以通過民事訴訟、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舉報投訴以及向公安機關報案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韓驍說:“消費者可根據其與對方訂立的相關培訓合同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或以對方存在欺詐為由要求撤銷合同并要求對方返還合同款項。”
韓驍認為,平臺也要加強對投放廣告的審核,“對于存在虛假可能的廣告,禁止投放,同時開辟廣告投訴通道,對于收到投訴的虛假廣告,應立即停止投放,并進行相應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