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都有同感,懷孕時有多歡喜,生完寶寶就會有多失落。
想當初,我們撫摸著肚子,幻想著寶寶降臨后整日看著他,抱著他,會是多么地幸福。直到寶寶真的來到我們身邊,我們才猛然發覺,自己已經被深深的焦慮、孤獨和無助感籠罩住了。
明明寶寶那么可愛,我們卻一點也開心不起來,甚至還會因為一點小事而潸然淚下,或者憤怒不已。
過去,人們把新手媽媽這種情緒化的表現稱為“矯情”。近幾年,隨著孕產知識的普及,人們終于知道,原來這不是矯情,而是“產后抑郁”的表現。
01 為什么新手媽媽容易抑郁?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很多新手媽媽都會在產后出現抑郁的情緒。她們會毫無緣由地感到悲傷和無助,總是擔心自己無法照顧好寶寶,會因為一點小事而責怪自己。
和普通女性相比,新手媽媽抑郁的幾率要比前者高4倍以上。從醫學角度分析,抑郁的發生和雌激素水平的劇烈變化有關。
懷孕時,女性體內雌激素的含量會持續上升。而在生產完后,雌激素水平會出現斷崖式地下降(參考下圖中紫色的曲線)。
體內雌激素的快速下降會導致新手媽媽出現不安、焦慮、孤獨等情緒,從而引發產后抑郁。
可是,為什么會這樣呢?產后抑郁對新媽媽而言,沒有任何積極的意義嗎?
最近,小樣媽看到了一項關于產后抑郁的研究,這項研究給出了另一種不同的解釋。原來,產后抑郁的出現不是為了擊垮媽媽,而是為了幫助媽媽。
02 抑郁,是為了讓媽媽們團結起來
其實,在幾百萬年前的遠古時期,媽媽們并非像現在這樣,需要獨自扛起帶娃的重任。她們會和部落里的其他女性一起,以“集體撫養”的方式共同養育部落里的孩子。
日本科學家松澤哲郎發現,非洲中部喀麥隆共和國的巴卡森林游民至今仍在沿用古人的“集體撫養”模式照顧孩子。
在這個部落里,媽媽們的生育率非常之高。比如照片里的這位媽媽就擁有11個孩子。這在我們看來簡直難以置信,這么多孩子要如何照顧呢?答案就是:由部落里的媽媽們共同撫養。
當某位媽媽需要外出勞作時,她會放心地把孩子交給其他媽媽照顧。等她忙完,再回來接走孩子。
這種合作的方式不僅增進了媽媽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減輕了單個媽媽的撫養負擔,還為新手媽媽提供了學習和依靠的機會。
而新媽媽們之所以會感到產后抑郁,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正是為了促使她們抱團取暖,增進彼此的溝通和支持。
畢竟,人在焦慮和無助時會更容易向外界傾訴、尋求幫助。這也是為什么不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媽媽們總是很容易聚在一起,傾訴自己帶娃時的喜怒哀樂。
遺憾的是,現代社會的媽媽們很難延續“集體撫養”的育兒模式。
有些媽媽甚至得不到長輩、老公的幫助,需要獨自一人承擔養育孩子的重任。這顯然大大加重了媽媽們的壓力和困難。
科學家松澤哲郎曾經說過,進化決定了人類要合作養育后代。因為在700萬年前,人類和黑猩猩曾有著共同的祖先,以及極為相似的后代養育方式。
但是在那之后,人類進化出了每年都能懷孕的能力和“集體撫養”的育兒方式,人口得到了迅速繁衍,而黑猩猩至今仍然和700萬年前一樣,在撫養寶寶的5年里都無法再次懷孕。
所以松澤哲郎才會說,母親獨自撫養孩子,這件事超出了人類的能力范圍。
03 新手媽媽該如何應對產后抑郁?
既然我們無法沿用過去的“集體撫養”帶娃模式,新手媽媽該如何應對產后抑郁,以及帶娃的巨大挑戰呢?
小樣媽根據相關的實驗研究,給大家總結了3個辦法。
1、提前學習育兒知識
很多新手媽媽無法快速適應身份的轉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目睹過周圍的人照顧寶寶,也沒有提前學習育兒知識。
研究人員對此進行了試驗,讓10名沒有當過媽媽的女大學生連續3個月,每周花2小時學習如何照顧嬰兒。
實驗開始前,當觀看嬰兒哭泣的視頻時,她們的大腦是這樣的。
實驗結束時,她們觀看同樣的視頻,大腦活動圖變成了這樣。
可以看到,實驗者大腦活躍的區域顯著增加了,而這些區域正是與母性有關的區域,能讓人更容易對孩子產生關愛。
類似的實驗,在黑猩猩身上也得到了有趣的結果。松澤哲郎發現,半數人工養育的黑猩猩在生下寶寶后,都會驚慌地逃開。
但如果在懷孕時就讓黑猩猩觀看野外黑猩猩照顧寶寶的視頻,同時用玩具黑猩猩教它們如何照顧寶寶,當它們產下寶寶時,它們不會驚慌地逃開,而是會溫柔地抱起寶寶,就像一位母親那樣。
由此可見,提前學習育兒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過程能改變女性的大腦,讓我們更快適應母親的角色,降低不安和焦慮感。
2、學會向身邊的人求助
科學家松澤哲郎關于進化過程中,人類育兒方式改變的研究讓我們知道,原來歷史上,帶娃從來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
過去,雖然爸爸的參與度不高,但媽媽們可以互相幫助,新手媽媽也可以向其他有經驗的媽媽學習帶娃技巧,這大大降低了帶娃的難度和負擔。
而現在,媽媽們需要獨自面對這陌生的一切,加上產后激素的影響,抑郁的情緒就更加揮之不去了。
在這里,小樣媽想對所有的媽媽們說:
缺乏經驗,不知道該如何帶娃,這不是你們的錯。
產后經常懷疑自己,責怪自己,容易情緒化,也不是你們的錯。
養育孩子本就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試著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學會接納自己,關懷自己。
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向身邊的人求助。既然帶娃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任務,我們就要學會遵循本能,向周圍的人借力。
包括老公、家人、同事、朋友、社區的媽媽們、醫生、專家、育兒網站、育兒書籍等。
千萬不要覺得不會帶娃是一種無能、失敗的表現,更不要因此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
主動地向周圍的人傾訴、溝通,把任務分一部分出去,我們就更容易保持積極的情緒,更快適應媽媽這個角色。這對寶寶和媽媽來說都是好事。
3、豬隊友也是隊友,不要放棄爸爸這個幫手
我們都知道照顧孩子應該是爸爸和媽媽兩個人的事。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都拒絕讓爸爸帶娃,因為他們太不主動,太不細心了。對此,科學家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一方面,媽媽在生產、哺乳和照顧寶寶時,體內會分泌大量的催產素。這種激素既讓我們對寶寶產生了濃濃的愛意,又會增加我們的攻擊性,導致我們很容易對丈夫不滿。
或許正是因為我們太在乎寶寶了,所以才見不得丈夫粗手粗腳地對待寶寶,再累也寧愿自己帶娃。
另一方面,男性和女性的大腦有著先天的差異。女性不論是否是母親,都能從眾多聲音中敏銳地捕捉到嬰兒的哭聲。而男性即使已經成為了父親,在聽到嬰兒的哭聲和其他聲音時,反應也是一樣的。
上面這兩種解釋提示我們,或許該對爸爸多一些包容。雖然他們天生不如我們擅長照顧寶寶,但熟能生巧,只要多給他們機會,他們就能做得越來越好。
而且爸爸雖然不如媽媽細致,卻能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額外的好處,而這些是媽媽很難帶給孩子的。
比如,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媽媽總會選擇保守、安靜的方式,爸爸卻會帶孩子玩更刺激的、需要更多體能的游戲。這其實給孩子提供了很好的情感學習機會。
經常和爸爸待在一起的孩子,不僅會更勇敢、更獨立、更具冒險精神,他們的社交能力和學習能力也會更強。而這都要建立在媽媽適當放手的基礎上。
所以媽媽們,不要苦了自己,限制了孩子,還給爸爸的甩手找了借口。利用好爸爸這個隊友,對親子關系、夫妻關系、我們的心理健康,還有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