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家長很喜歡帶孩子去海洋館,而且一進海洋館有一個必看的項目就是海豚表演,但很少有人思考:這么精彩的海豚表演是怎么訓練出來的?而這樣訓練的方法在我們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方面有什么啟發呢?
下面就這兩個問題,給大家分享培養孩子良好習慣應遵循的五個原則
大家一進海豚館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很大的水池,這個叫表演池,海豚精彩絕倫的動作表演就是在這個池子里完成,而海豚的訓練還有一個池子,叫“訓練池”,而海豚訓練員手里一定要拿著一個小魚簍,里面放了一些小魚,嘴里還含著一只哨子。
那海豚訓練員把海豚帶到訓練池以后怎么訓練它呢?首先訓練員需要對海豚的行為、生理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甚至還要了解海豚的心理活動,所以要拿到海豚訓練員的資格證書也需要下很大的努力才行。他們不僅要懂得海豚的習性是什么?海豚的潛能是什么?海豚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而且還要懂得如何訓練它們?而要想懂得這些就需要經過專業的學習和訓練,而且必須要持證上崗。
從這一點來看,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教育孩子有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和訓練呢?我們有提前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嗎?孩子要度過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是幾歲到幾歲呢?孩子在這些不同的成長階段會有怎樣的心理或行為特征呢?你發現我們什么都沒有學習。
所以,在心理學領域,我們經常開玩笑的一句話是:“為人父母其實是專業性很強的一項職業,但我們都沒有經過培訓就上崗了”,這就給我們教育子女的時候帶來了很多教育風險,但我們好像從來沒這么想過。
從海豚訓練員持證上崗這一點來看,我們得出第一個啟發:雖然我們不可能要求我們為人父母也要持證上崗,但我們必須有一個覺知和意識,那就是為人父母是需要學習教育理念,子女教育的知識,并且掌握訓練孩子良好習慣的技能。
第二,訓練員在訓練海豚的時候,不可能給海豚做示范,訓練員講話海豚也聽不懂,那怎么要求海豚做這個動作,做那個動作呢?
這個時候訓練員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等待和觀察”,–等待、觀察、不評判,大家要牢牢記住這三個詞。大家好好反思一下,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怎么做的?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我們對孩子沒有要求,看著孩子蹣跚學步,看著孩子牙牙學語,那個時候我們的耐心和毅力是足夠的,但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開始著急了,我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看著別的孩子學這學那,我們開始焦慮了,著急了,害怕孩子少學一秒鐘,就會輸掉人生,輸掉人生的這段長跑,而訓練員準備訓練海豚前是等待和觀察。
這給我們第二個啟發:孩子的人生是段長跑,不是百米賽跑,教育孩子需要一點耐性和毅力,有時候需要做到:“等待、觀察、不評判”,等待孩子成長時機的到來,比如敏感期的出現,學習起相應的技能就會事半功倍;觀察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發現孩子的潛質在哪里;不評判,不要盲目或茫然給孩子貼標簽,如:“我家孩子就是膽小”“我家孩子就是淘氣”“我家孩子就是不認真”……等諸如此類的評價。
第三、當訓練員把海豚帶到訓練池的時候,海豚就進入一種訓練的狀態,海豚就會很興奮,這一興奮就會做很多的動作,突然做了一個跳出水面的動作,這個動作正是訓練員需要的,這個時候訓練員會怎么辦呢?
他會嘀的一聲吹響口哨,然后給海豚喂幾條小魚。小魚是什么?這里的小魚不是小魚,是獎勵。口哨是什么?口哨也不是口哨,是回應。海豚很聰明,就知道自己肯定做了什么,才有魚吃,吃之前能聽到哨子聲。就像我們以前學的巴普洛夫和他的狗,這是學習理論的基礎。
這個時候海豚會繼續在訓練池中玩耍,又出現了剛才跳出水面的動作,訓練員又嘀的一聲吹響口哨,又給海豚魚吃,大家知道,一只成年海豚有我們人類6-7歲時候的智商,所以海豚非常聰明,經過多次出現跳出水面的動作以后,都聽到了哨響,同時又有魚吃,這樣次數多了以后,海豚的腦神經便會把“跳出水面”和“有魚吃”產生關連;為了得到有魚吃的獎賞,這只海豚便會不時的跳出水面。這樣海豚就把哨音,跳出水面,以及獲得獎勵,形成了條件反射。
當海豚已經學會了跳出水面后,訓練師便不再每次都給它魚吃,而是要等它跳得比較高時才給魚。
當海豚已經能夠跳到訓練員所希望的高度時,訓練員又不再每次都給它魚吃,而是在它第三次跳或第五次跳之后才給魚吃。
當海豚有特別表現的時候,訓練師給它的就不只是一條魚,而是三條或四條魚,這會讓海豚為了期望還有下一次而更加的努力,因為這個獎實在是大的很,值得它做出這樣的努力。
當海豚把一個動作練熟練以后,訓練就不給魚吃了,也不吹口哨了,又開始等待等著一個新的動作出現時,又開始新的動作的訓練,當幾個新的動作練習完成以后,就可以開始一個系列性動作的表演了。
這是給我們的第三個啟發:要想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給孩子正向激勵,這種正向激勵應該在孩子出現良好的行為之后。就像是先完作業后看電視呢,還是看完電視寫作業?這個順序關系不同就會培養不同的行為習慣,最好的是孩子能保質保量的寫完作業,把看電視多長時間(如30分鐘)作為寫完作業的獎勵,這樣會更好一些。
第四、訓練員在訓練海豚的時候是沒有拿著鞭子的,海豚表現不好的時候,訓練員也不會責罰海豚。
但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不是隨時隨地的拿著鞭子站在孩子身后呢?是不是每天默念著“親生的親生的”走上戰場,最后帶著深深的內疚敗下陣來呢?
通過海豚訓練,我們明白了第四個啟發:教育孩子是最好不用體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怎么辦呢?那就像訓練員訓練海豚一樣忽略這些不好的行為,靜候好的行為出現,然后鼓勵他,這樣被鼓勵的行為就會越來越多。
不管是獎勵和懲罰,都是對孩子行為的回應,都是一種強化,當你獎勵孩子的時候,是對孩子好的行為的強化,當你懲罰孩子的時候,是對孩子不好行為的強化。當然,如果你強化的是孩子好的行為,孩子好的行為就會越來越多,如果你強化了孩子不好的行為,那孩子不好的行為也會越來越多。經常打罵孩子,我們本來是想糾正孩子不好的行為,但打罵完了,發現不僅沒有糾正孩子不好的行為,反而不好的行為越來越多。
第五、當海豚心情不好的時候,生病的時候,海豚不想訓練了,那怎么辦呢?這個時候訓練員會帶著海豚來到第三個水池,不是表演池也不是訓練池。那在關系池里面還有口哨嗎?沒有了,在關系池中只有魚,在關系池里,海豚和訓練員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建立良好的關系,建立相互的信任。訓練員和海豚只要盡情的玩耍就可以了,你發現你在和孩子的互動中,有關系池嗎?
在授課過程中,經常有家長上來咨詢:老師,我和我家孩子說話,他就翻白眼,就頂撞我,我該怎么辦?這個時候我就給她講海豚的訓練方法,會告訴她:和孩子需要建立一個關系池,跟孩子修復關系,這是第五個啟發。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在人際交往當中,如果兩個人關系好,對方就很容易聽你的話,如果關系不好,即使你說的再好,即使他也認為你說的是對的,但就是不想聽。所以,當和孩子出現矛盾的時候,需要先建立信任,修復關系才是最重要的。
通過海豚訓練,我們總結一下培養孩子良好習慣應遵循的五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之前,家長需要學習和成長;
第二個原則是在教養孩子之前,先學會等待、觀察、不評判;
第三個原則是通過正向激勵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
第四個原則是教育孩子最好不要用體罰的方式;
第五個原則是和孩子互動需要一個關系池,在關系池中也許不需要隨時隨地陪伴著孩子,但每天能有幾個高質量的陪伴就可以,也許是30分鐘,1個小時,這種高質量的陪伴是指全身心和孩子互動,這樣的陪伴勝過3、4個小時在孩子身邊,但心不在的情況。很多家長雖然在孩子的身邊,但卻全身心的打著王者榮耀,這個時候孩子過來說,媽媽陪陪我吧,媽媽說,我這不是在陪著你嗎?又繼續玩著王者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