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病后,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愛和陪伴。父母無條件的愛和包容是孩子療愈的底氣。
很多孩子生病后內外交困,黑白顛倒睡眠無常,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嚴重下降,不得不中斷學業,反反復復掙扎在休學-復學-休學的循環中。堅持上著學的孩子遇到壓力時很多會出現類似我女兒的軀體反應,或者直接課堂上睡著(我女兒有一學期真的是在課堂上睡過來的),休學在家的孩子則基本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和床難分難舍,醒了打游戲餓了吃外賣,書本碰也不碰。
看到原本優秀的孩子突然“墮落”成那樣,家長們普遍會絕望,恐慌于孩子的躺平,想方設法要去挽救孩子,結果反而加重了孩子的負擔,讓TA的焦慮和病情雪上加霜。
對抑郁癥的孩子來說,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行為動作在他們眼里也許就是山一樣的困難,要耗費無數心勁去克服,去戰勝。
比如,起床。多么簡單的事兒,就像呼吸一樣簡單。可是對很多羈患抑郁的孩子來說太難了。
今天分享一個孩子是如何不斷挑戰自我、克服起床困難的。這個孩子年紀也很小,才14歲,已經休學在家1年多。
看了她的自我重建過程,希望對正經歷著絕望并試圖改變、挽救孩子的家長有所幫助。
第一階段:休學了,想幾點睡就幾點睡,徹底享受自由的感覺。
第二階段:自由夠了,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黑白顛倒。
第三階段:想恢復正常作息。
這個過程用了幾個月。之后正常作息又給她帶來了壓力和焦慮,越想“按點睡才能按點起”就越睡不著,又經歷了好幾輪的對抗、放棄。最近才剛剛建立讓自己不焦慮的邏輯,找到了不焦慮的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不給自己壓力,不去想“不按點睡就不能按點起”,只是在晚睡時告訴自己:你今晚要少睡一會了,明天鬧鐘響就醒。只說事實不說后果,也不因為晚睡了就讓自己晚起,這樣第二天就能早早困了去睡覺。
她說要求自己按點睡,相當于給水流建造了完整的水壩,一旦蓄滿了水遲早會決堤。而讓自己按點起,算是在水流中間的一個阻礙物,頂多改變一下水流,但不影響水流的大勢。
而她找到調整睡眠的動力則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開心快樂,為了能放聲唱歌、看視頻不用戴耳機、隨便活動,不用擔心夜里影響別人休息,也能想出門就能出門,不用擔心大晚上出門無處可去。
雖然她的自我重建很慢,但這個過程更像是小雞從里面啄破蛋殼,一切的嘗試和體悟都是由心而生,更加自然、扎實。好過父母天天耳提面命的提醒與督促。
現在這個孩子正在琢磨怎么把這個方法用到學習上,怎么給自己找動力。
最后也同步分享下那個孩子媽媽的感悟:如果有期待才算是沒有放棄孩子的話,保持耐心和信心,期待孩子們靠自己的力量破殼而出,才是真正的期待。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