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本質上就是在培養孩子的各種習慣。
對此,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老夫子曾說了這么一句話:“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這句話的意思不僅強調了習慣的重要性,更是說明了習慣的力量最后會成為一個人成長的軌道,好的習慣就是助推劑,而壞的習慣則是枷鎖。
最終,在我們的生活中,拉開很多孩子能力差距的、學習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正是一些好的習慣和不好的習慣。
01 要杜絕養成“沒有規矩”的習慣
俗話說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孩子去學校里就要遵循學校的規矩,在家里則要有在家的規矩,將來走上社會,也要遵守社會的規矩。
如果孩子吃飯時間不吃飯、睡覺時間不睡覺。上課的時間不認真學習,下課了寫作業又坐不住,這樣的身體、學習成績又怎么會好?
上課遵守課堂紀律、認真聽講,在學校尊敬老師、上學不能遲到,考試做不能作弊、作業要獨立完成,平常要勤于鍛煉、規律作息飲食——這些習慣都是要讓孩子從小養成的。而養成的前提,則是孩子遵守規矩的習慣和意識。
02 要杜絕養成“拖拉磨蹭”的習慣
好的習慣大多數始于行動果斷,而壞的習慣多數始于拖拉磨蹭。
孩子小時候就養成拖拉磨蹭的習慣,父母不催就不動彈,很容易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養成依賴、不自覺,熬夜晚睡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而孩子大多數拖拉的情況,卻又是父母太愛催促造成的。
因為孩子小的時候,對時間其實沒有多少的認知觀念,父母一遍又一遍的催促其實對孩子來說,往往無法正常的理解。這個時候,我們需要通過一切其他的辦法,比如說:倒數幾個數、設置時間沙漏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時間的觀念。
同時,對孩子拖拉磨蹭造成的后果,家長要讓孩子懂得自己承擔;可以通過和孩子制定一個可行的任務計劃表,提高孩子做事情的效率,減少畏難情緒,來幫助孩子改善拖拉磨蹭的習慣。
03 要杜絕養成“大哭大鬧”的習慣
一個人情緒的穩定,決定了他很多時候能做到事情的能力。
有的孩子小的時候,看到好玩的東西家長不給買就鬧,吃飯玩的不順心了就哭——這時候,許多家長要么采取暴力制止的方式,要么就用溺愛孩子的方式讓他停止哭鬧。
這里,請家長一定要記?。喝魏问虑?,都要有原則不能破。
不能讓孩子養成靠情緒解決問題的習慣,孩子在家的時候是父母的小寶貝,但是一旦到了學校、走上社會——情緒解決不了作業中做不出來的題,也解決不了學不會的新知識。面對困難和不如意,家長要懂得告訴孩子,如何去勇敢、用正常的心態去面對。
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的人,不僅容易沒有朋友,更是容易在成長的過程中栽跟頭。
所以,本文在這里提醒各位家長和同學: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上3種習慣,真的要趁早改——尤其要在10歲之前、孩子的青春期之前改掉,不然不僅拖累孩子的學習,還容易釀成一些成長的隱患。
到了孩子最后成人的時候,這些簡單的是非、禮貌教養,都將成為影響孩子人生選擇的重要因素,最后來影響他一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