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電視沒節制,愛玩電子游戲
如今電視、電腦、平板、手機對孩子的誘惑力與日俱增,很多孩子缺乏自控力,養成了看電視沒節制、愛玩電子游戲的壞習慣,讓家長十分頭疼。
總是沉迷電視、手機不僅影響孩子視力、身體健康,還會嚴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導致孩子在做其他事情時難以集中注意力,年齡越小影響越大。
對策:
父母應盡量延長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年齡,幫助孩子找到其他更有意思的事情做。
比如多陪陪孩子和他一起做游戲、讀繪本、玩玩具、出去旅行;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比如閱讀、運動等。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在和孩子協商一致后建立恰當的規則,比如周一至周五不許玩,周末每天1個小時。
讓孩子有分寸、能夠把握好這個度,形成一種良性的習慣。
規則一旦制定,家長不要輕易反悔或妥協,一定要有原則,和孩子一起嚴格遵守。
02 做事磨磨蹭蹭
我曾經見識過這個孩子,小學一年級,老師布置的一張卷子,她可以一直從下午5點寫到晚上11點,過程中一會東玩玩、一會西摸摸,最后趴在床上才寫完。
這類孩子屬于典型的磨蹭、散漫、拖延、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慢慢悠悠,這種壞習慣,將來會十分影響孩子學習和生活的效率。
對策:
利用鬧鐘、沙漏、計時器等幫助孩子感知、認識時間,讓孩子能大致明白2分鐘、5分鐘、1小時等時間段究竟是多長,培養最基礎的時間觀念;
適當讓孩子承擔磨蹭的后果,讓他明白磨蹭是要付出代價的,比如起床、吃早飯磨磨蹭蹭,就要承擔遲到而被老師批評的后果;
避免反復嘮叨、催促,這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依賴家長的指令,更加不主動,家長只需在孩子高效地完成一件事時給予鼓勵和贊賞,會讓他更加積極地朝好的方向發展。
03 父母喊他不動
《弟子規》中有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親的呼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父母親叫你做的事情,應該執行而不該懶惰對待。
古人總結下來的教誨中自然藏著它的智慧,如果任憑孩子按這樣發展,只會助長他懶惰、散漫的壞習慣,小時候都不聽,長大了更加難以管教。
對策:
家長平時減少嘮叨和無效指令,在孩子專注做一件事時不隨意打擾,懂得等待;
給孩子發指令時明確、干脆一點;
變換角色,教孩子換位思考,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自己的言行帶給別人的感受。
04 玩完玩具不收,邋遢不愛干凈
不注重整潔、不愛收拾整理是很多孩子的通病,有些家長可能覺得沒所謂。
殊不知,生活中的自理能力也會遷移到孩子的學習、做事上來,影響孩子的秩序感與專注力的培養。
不注重自身衛生,不愛干凈的孩子是不會受大家歡迎的,影響孩子的人際關系。
整潔、干凈的環境會幫助孩子更快地靜下心來、集中注意力,更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對策:
制定行為標準,和孩子共同遵守,逐漸形成習慣。比如飯前便后洗手,多久換一次襪子、洗一次澡、修剪指甲等等,越早培養孩子這種意識越好;
在做家務時多多邀請孩子參與,鍛煉孩子勤動手的習慣,東西用完、玩具玩完放回原處,教孩子學會整理房間、疊衣服等生活小技能。
05 公共場合聲大
公共場合是最能看出一個孩子教養的地方,乖巧、安靜、懂得不給其他人帶來麻煩和不便的孩子,走到哪里都會受到大家的喜愛和歡迎。
在公眾場合只顧自己,大吵大嚷的孩子,如果家長不去引導,很可能發展成時刻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理心的“小霸王”,今后在人際交往上也容易碰壁。
對策:
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當教給他一些公共規則和禮儀,比如公眾場所保持安靜、不隨地扔垃圾、打擾別人、按順序排隊,讓這些好品德從小在他們心中扎根;
洛克說過:“禮貌是一種語言。它的規則與實行,主要要從觀察,從那些有教養的人們舉止上去學習。 ”
0-6歲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不良習慣積累越多,越不容易養成好習慣。
如果你的孩子有上述6個糟糕的習慣,請一定要“逼”他改過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