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蓓剛上一年級就厭學了,每天哭著不肯去上學,回家也不想寫作業,總吵著要回幼兒園,媽媽為此頭疼不已。
一年級跟幼兒園很不一樣,跟三、四年級也不一樣,這個特殊的階段,需要家長拿出更多精力來應對,此時付出越多,后面才能越省心。
而有些家長卻是把勁用錯了地方,一些關鍵點沒有注意到,導致了孩子剛入學就厭學。其實一年級是存在“潛規則”的,如果家長能提前了解,就能幫孩子愛上學校,也能讓老師更關照咱家孩子。
接孩子不遲到,孩子更愛上學
孩子上一年級之前,家長一定要安排好,誰來送孩子上學,誰來接孩子放學。這是至關重要的,不要等開學了之后,再手忙腳亂。
- 按時送孩子去上學,是為了保證孩子不遲到,幫他們開啟孩子美好的一天。
- 而按時接孩子,其實比送孩子更重要,不要認為放學晚一會兒,讓孩子等等沒什么,晚接孩子其實對孩子、對老師影響都很大。
孩子在一個陌生環境,已經堅持一天了,克服了各種困難,把課上完了,他充滿期待地背上書包,來到學校門口,特別期待看到家長的身影。
如果每次他放學,都雷打不動能看到家長的守候,這對孩子是一種極大的安慰和鼓勵,也能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讓他們覺得這一天沒白忙活。
如果家長沒有出現,孩子就會失落、彷徨、無助,甚至有的孩子會哭泣,他們會不想要再面對那種:別的孩子都走了,就我沒人接的特別不好的感覺,為了避免這種感覺,他們會不想要去上學。
這對孩子來說已經很嚴重了吧,其實您還在不知不覺給老師添麻煩,如果頻繁遲到,老師也會把您列入“不配合家長”的行列啦。
因為老師放學后,還有自己的工作安排,他們通常會回去寫教案、批改作業、準備明天的課程,甚至是為防疫工作,再做個消毒。孩子放學不代表老師下班,您晚到無疑是耽誤了老師的時間。
所以,第一個潛規則就是,雷打不動地按時接送孩子,這對孩子是最好的支持。
家長學會陪讀,孩子更愛學習
孩子升入一年級了,家長就要開啟陪讀功能。
請記住,不是輔導作業,而是一種學習狀態的陪伴。家長要作為同學,陪著孩子做作業,您可以看書、看報。這時坐下來寫作業,對孩子來講是一個又難又枯燥的事,有一個伙伴在旁邊陪著,就會感覺好很多。
這個階段,家長花的時間越多,孩子未來越能養成按時做作業的好習慣,您也能很快就不用天天陪伴了。但如果現在不陪,就讓孩子自己寫,有些孩子就會厭煩寫作業,有的甚至不寫,這些壞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了。
特別提示:家長注意角色定位,不要把自己武裝成老師,總是批評孩子,而是要做他們的共讀者和欣賞者。
孩子做出一道題,可以為他喝彩。孩子不會規劃時間,可以給他建議,但我們不是老師,不要像老師一樣嚴厲,不要讓孩子覺得剛離開了學校,又掉進了牢籠。
任何時候,“家”都要是一個有溫度的地方。
家長善于溝通,孩子更受照顧
一年級家長一定要有:主動溝通的意識。
您要分清楚,善于溝通,不代表“事兒事兒的”。一年級的孩子,需要老師幫忙的地方有很多,班級群里經常有:老師,我家孩子沒帶水瓶;老師,我家孩子沒帶橡皮、沒帶筷子;老師,我家孩子感冒了,體育課不出門等等信息。
這些都不算溝通,這是我們在給老師添麻煩,當然,一年級的老師對此是有思想準備的,如果遇到類似事件,您也不用擔心,大膽求助老師就好了。
而我說的溝通是,真正與老師交流教育理念,讓老師明白我們家長秉承的是一種怎樣的教育原則,我們平時在家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而孩子本身又有哪些特點、優缺點。幫助老師盡量全面地了解咱們的孩子。
這些溝通可以在第一次的家長會結束之后,也可以在接孩子放學時跟老師聊聊,記住一定不要等孩子有事了,再第一次跟老師溝通,那樣家長老師都會有所尷尬。
在沒事的時候多溝通,老師也會比較放松,也能讓老師更了解咱家孩子的情況,這樣孩子出問題了,老師才知道怎樣做是最好的。
家長有主動溝通的意識,才能跟老師擰成一股繩,形成家校合力,幫孩子更快適應小學生活。
當然,溝通重在質量,不要頻繁地去打擾老師,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溝通了解到老師的性格,把這些情況美化之后告訴孩子,讓孩子對老師有更好的印象,一個喜歡老師的孩子,一定能愛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