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筱恬
前段時間,哥嫂來家里做客,以往一直同行的侄子這次卻沒有來。
問起原因時,他倆臉上瞬間布滿了愁云:“別提了,這孩子現在看見我們就像見了敵人一樣,根本就管不了他。”
侄子今年初一,從小哥嫂就對他家教嚴格。印象中,他是個內向而乖巧的孩子,留給全家人的印象一直都很好。因此,對于他的巨大變化,我感到無比驚訝。
不禁想起此前北京市教委公布的一組數據。在一項針對3000多名中學生心理狀況的調查中,有一個選項是“你對父母的態度”。當時,統計的結果是:
56.28%的孩子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
19.22%的孩子對父母態度冷淡,
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
6.62%的孩子懼怕父母,
僅有4.75%的孩子喜歡自己的父母。

也就是說,對父母持負面態度的孩子,竟然超過了95%,而有半數以上的孩子,投給了討厭指數最強烈的那個選項!
看到如此懸殊的差異,你是不是內心也深受震撼?
自己滿腔的“愛之深”,換來的卻是子女的“恨之切”;那個被放在心尖上掏心掏肺對待的孩子,到頭來竟如此不待見我們!
這到底是為什么?
其實,這個問題不僅是哥嫂的困惑,也值得我們所有家長去思考。
家庭教育專家劉鳳華曾說:“孩子行為問題的根本是親子關系的問題。”
事實上,要想教育好孩子,前提條件就是擁有和諧的親子關系。
我們怎么對待孩子,不僅會決定孩子對我們的態度,也會深刻影響他們的人生。
然而,要想獲得孩子的信賴與喜愛,光做到不打不罵不冷暴力是遠遠不夠的。還有很多細節之處,都決定著我們與孩子相處的質量。
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有這樣三種會破壞親子關系的角色,請記得無論如何都不要扮演。

拒絕做唐僧:喋喋不休反復說教
很多父母似乎總習慣了在孩子面前像唐僧一般,遇事反復再三強調、苦口婆心叮嚀。
然而對孩子來說,這種嘮叨往往非但不管用,而且反而會適得其反。
一方面,這是因為孩子認知的局限性和大腦發育的不成熟,讓他們無法對家長的諄諄善誘感同身受。
而另一方面,大人很多空洞的說教和大道理并不走心,全然不顧孩子的感受一味灌輸,只會更加招致他們的反感。
成都某中學曾經做過一項關于問題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導致學生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中,“父母啰嗦”排名第一,比例高達46.85%。
無獨有偶,另一項針對2000多名小學生的統計中,有95%的孩子認為父母啰嗦,50%以上的孩子對此覺得“煩得很”、“很反感”。

事實上,親子交流是否高效,不在于說話的多少。大人的嘮叨,恰恰是一種最無效的溝通。
在訪談類節目《圓桌派》中,李玫瑾教授曾指出,跟孩子交流時,尊重他們的感受非常重要。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話要少,點到為止。
尤其是當孩子到了12歲進入青春期以后,父母的話就是“垃圾”,根本聽不進去。因此,聊天發生三到五句即可停止,否則孩子準會嫌煩。

可見,與孩子相處時,我們與其做喋喋不休的唐僧,不如花一點智慧與功夫,想辦法把那些話掰開了、揉碎了,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呈現。
只有這樣,才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真正把話說進孩子的心里面。

拒絕做管家:自作主張去包辦
不久前大熱的電視劇《開端》中,男孩盧迪的成長經歷引發了很多觀眾的熱議。
原來,他有一個非常強勢的媽媽,對兒子的方方面面都要管。
因為盧迪有哮喘,所以他不被允許打籃球、游泳、養寵物;一旦被發現身上沾著貓毛,母親就會橫加指責。
與此同時,母親還要求時刻知道兒子人在哪里、在做什么,并且會隨心所欲地翻看他的日記。她仿佛管家一樣,事無巨細地控制著兒子,什么事都必須按照她的想法來。

母親的所作所為,讓盧迪感到窒息。在他樂觀熱情的背后,實際上藏著很深的心靈創傷。
其實,這正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父母凡事親力親為,自作主張安排好一切,為子女操碎了心。
內心深處,有個聲音一直在告訴我們——“這么做都是為了孩子好!”
然而,恰恰是這種沒有界限感的愛,把孩子越推越遠,讓他們日益反感、只想逃離。
教育專家王占郡曾在《CC講壇》節目中指出,孩子想挑戰父母、擺脫父母的控制,是成長的正常需求。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孩子將不斷為自己爭取自主權利和空間。
這時候,如果父母看不到子女成長的使命,依舊不肯放手、不給他們實現獨立訴求的機會時,孩子便會通過叛逆的反抗來爭取。
愛一旦逾了界、過了頭,只會過猶不及,讓親子之間聯結的紐帶斷裂。而這樣的親子關系,自然就會劍拔弩張。
所以,養育路上,不要再做子女的管家。只有把人生的主動權還給孩子,才能收獲美滿幸福的親子之情,并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

拒絕做PUA大師:以愛之名進行情感勒索
綜藝節目《不要小看我》中,一位媽媽的做法帶火了一個詞——內疚式教育。
她的女兒四歲半。活潑調皮的年紀,難免會惹大人生氣。
有一次,女兒有一個作業要背,但試了很多次,卻怎么都記不住。完美主義的她堅持要孩子背完才能休息,可眼看著耗到了快深夜一點,娃依然沒有搞定。
這位媽媽透露,在情緒崩潰之下,她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開始扇自己巴掌。只要女兒背錯一句,她就狠抽自己一下。如此失態的樣子,把孩子直接嚇懵了。

通過懲罰自己讓孩子提高學習效率,這位媽媽的育兒方式,在本質上正是一種情感勒索。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指出:“情感勒索是控制行動中一種最有力的形式。我們身邊關系親密的親朋好友會用一些直接或間接的手段勒索我們,我們如果不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就有苦頭吃。”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父母這樣打著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并不少見,除了類似“孩子不好好學習就要跳樓跳井”等極端行為外,更多的會在不經意間體現在言語里。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婚了,你再不努力對得起我嗎?”
“為了供你讀書,大人省吃儉用一分錢都舍不得花,你再不用功就太沒有良心了。”
“媽媽為了你受了多少罪,你一定要珍惜,要好好學習啊!”
……
大人們總是仗著孩子的愛與依賴,在心理上欺負他們,讓他們因為內疚而妥協。
卻不曾想,這么做反而可能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讓他們變得更加叛逆、冷漠、難以合作。
《情感勒索》這本書里明確強調:這種勒索不僅會讓親子關系崩壞,還會透支孩子對父母的愛,甚至粉碎孩子感知愛的能力。
以愛之名,傷人至深。
家長的情感PUA,是成長中無法承受之重,也是影響親子感情的隱形殺手。

船長型家長,才是親子關系中理想的教育模式
其實,世界上沒有莫名奇妙的疏遠。每一種親子矛盾的背后,都是家長自己都意識不到的傷害。
那么,要想與孩子之間建立健康而積極向上的關系,大人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
美國教育專家蘇珊?施蒂費爾曼在《陪伴式成長——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父母要做船長型的家長。
她指出,這樣的家長“會給予孩子全心全意的陪伴和關注,風平浪靜時,一起體會旅途的愜意和驚喜,暴風驟雨時則要展現出身為船長的冷靜和自信,靈活迅速地做出判斷,引導孩子在暴風雨中前行。
當和孩子不意見一致時,他們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嘗試去理解,但如果覺得自己的建議更合理時,則會堅持立場。”
宏觀上把控大方向,細節里處處顯關懷。這樣的愛,溫暖而得體,既保持距離,又隨時都在。它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禮物。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