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經濟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留守兒童”出現。
父母都有顆“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為了盡可能給孩子好的物質生活和教育,父母選擇“拼命”掙錢,沒時間照顧孩子,就只能將孩子送到老人家里生活。
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多少心里也有些害怕,畢竟感情都是培養的,如果孩子一直在老人身邊長大,以后可能和父母不親。

出于這種心理,或者是父母掙到錢了能讓孩子到更好的環境生活,就會將孩子接到身邊讓寶媽照顧。
而這時寶媽才知道帶娃有多不容易,自從孩子到了身邊后,寶媽就多次控制不住情緒崩潰大哭,恨不得立馬將孩子送到老人身邊,放自己一條“生路”。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很常見,奶奶帶娃享受其中,孩子也很聽話,但一到寶媽手里,就各種崩潰,不僅寶媽難受,孩子也不開心。

這不免讓人疑惑,同樣是帶娃,為何奶奶帶娃樂不思蜀,寶媽卻容易出現“抑郁心理”?
1)心態不一樣,寶媽想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奶奶想的是吃飽穿暖即可
老人和年輕人生活的時代不一樣,思想也會有所不同,在養娃上面,寶媽想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尤其是在物質方面。
但物質想要變好,手里就必須要有錢,而這往往是養娃家庭相對來說比較缺失的,在這種情況下,寶媽多數時間都很愁,連帶著看孩子都有些不滿。
但奶奶不一樣,奶奶每天想的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即可,不會過于講究,養起來自然就輕松了,就例如衣服,寶媽會給孩子買很多,每天變著樣的搭配,但奶奶很有可能讓孩子穿好幾天才會換一套。
不是奶奶對孩子不好,而是思想沒跟上現在的節奏,還是用以前的育兒方式對待孩子,雖然不精致,但卻有滿滿的愛。

2)心態不一樣,寶媽更想教育好孩子,奶奶更想讓孩子開心快樂
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不僅要保護好孩子的安全,健康,還要盡可能教育好孩子,這樣未來才能輕松一些,但孩子年紀小,不懂的事情太多,且脾氣還很大。
在教育過程中寶媽一定會經歷多次崩潰,可奶奶不一樣,比起教育孩子,奶奶更想讓孩子開心快樂,因此很多時候都是任由孩子性子來,一個是順著孩子,一個是逆著孩子,孩子的態度自然有不同,連帶著大人情緒也不一樣。

3)心態不一樣,寶媽是愛且不失威嚴,奶奶是隔輩彌補溺愛
父母對孩子有著天生的愛與保護欲,但由于父母太年輕有更多占據他們時間的事情,對孩子不會有太多耐心,且因為期待對孩子還更為威嚴。
而奶奶則是因為年輕時對孩子不太關注,晚年時非常后悔想要彌補,但兒女要工作不能時常在身邊,就只能彌補給孫輩。

在這種心態下,老人眼睛自帶濾鏡,不管孫輩做了什么,闖了什么禍都能無條件原諒,自然是很樂不思蜀了。
奶奶帶娃和寶媽帶娃心態不一樣,自然情緒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寶媽不要覺得是自己沒有經驗,如果換個心態,或等到自己老了,說不定比現在的老人更加樂不思蜀呢,但寶媽和奶奶的角色不同,意義也不同,不能像老人一樣放任孩子自由生長。

寶媽該怎樣做,才能讓自己在育兒時輕松一些?
1)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
很多寶媽之所以照顧孩子累,就是因為習慣性的大包大攬,什么都不讓孩子做,到頭來最后還怪孩子不會。
懶媽媽才能養出勤快孩子,寶媽不用特別懶,但在一些事情上,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一次沒做好沒關系,多做幾次就能可以了。
孩子的獨立能力是需要培養的,父母要在適當的時候推著孩子走一把,父母無法保護孩子一輩子,孩子早晚要獨立。

2)對孩子多點耐心
孩子年紀雖然小,但并不是笨,相反由于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孩子還很聰明,在教育孩子時,寶媽要多給孩子點耐心,這樣才能心態平穩的看著孩子一點點進步,而孩子也可以在寶媽的陪伴和鼓勵下越來越優秀。
很多時候寶媽的累都是自找的,孩子懂不懂事聽不聽話與先天基因關系不大,最主要還是看父母后天如何教育,種什么因得什么果。

今日話題:你在帶娃時心態是平穩還是多次崩潰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