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一位母親帶著她12歲的女兒(化名小靜)去見某教授。
采訪結束后,我了解到小靜在初中第一天讀書,多次用圓圈規劃手腕,并不止一次在電話中告訴她母親,她覺得生活很無聊,不想上學,不想待在家里,懷疑自己患有抑郁癥。
小靜的父母在其他地方工作。小靜在家鄉學習,由祖父母照顧。爸爸媽媽不在城市里。爸爸遠在千里之外,很少問起他的孩子們;我母親工作的城市離我祖父家有三個小時的車程。我平均每個月回去一次。
母親說小靜是一個相對無憂的孩子。她學習很好,很安靜。只有半年的時間,我經常在電話里向母親哭訴,說我的祖父母對她照顧太多了,總是嘮叨她“學習不努力”、“喜歡玩手機”、“我父母在外面辛苦地為她掙錢”等等。每次,母親都在電話里安慰她,告訴她不要胡思亂想。我的祖父母也對她有好處。
直到班主任打電話說孩子在學習上倒退了很多,有自殘行為,這位母親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她希望父母能注意到這一點。母親急忙請假,帶小靜去醫院檢查治療。正如小靜推測的那樣,她被診斷出患有抑郁癥。醫生一邊開藥,一邊建議進行心理咨詢。
后來,通過朋友的介紹,朋友推薦了某教授。于是她帶小靜去找某教授幫忙。

某教授通過了解和心理咨詢發現,小靜患抑郁癥的大部分原因是缺乏父母陪伴。
一個12歲的孩子,剛剛進入青春期。如果父母能有效地陪伴她,給予她足夠的接受和理解,孩子將順利度過這段困難時期。前提是,父母不能像祖父母那樣瑣碎和嘮叨,也不能用“一切為了你自己好”來麻痹自己和孩子,而是可以體諒孩子的困難。
小靜可以在沒有父母監督的情況下保持優異的學習成績;在經歷了情緒問題后,她知道如何在網上獲取信息。。。這表明她是明智的、聰明的、敏感的和早熟的,她的自殘行為很可能是緩解極度疼痛壓力的一種方式。
被拋在身后的,普通的父母關系,空靈的父親,無形的母親,以及唯一日夜相處的祖父母總是嘮叨和瑣碎。再加上學業壓力、人際壓力和成長壓力。。。可以想象她的成長環境有多困難。

經過多次心理咨詢和催眠治療,小靜的抑郁癥狀得到緩解,整個人恢復了以前的活力,臉上露出微笑,開始正常生活和學習。一切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此外,在治療小靜的同時,某教授也在教小靜的父母如何幫助小靜。因為這還不足以治愈小靜的抑郁癥。這只是“治標不治本”。關鍵是要解決小靜的“根”問題——小靜父母缺乏陪伴。如果小靜痊愈后回到原來的生活環境,而小靜的父母、祖父母仍像以前一樣對待她,小靜的抑郁癥會復發,甚至很快變得更嚴重。
某教授說,
在治療青少年心理問題時,我們還應該指導父母如何正確地撫養孩子,并讓父母做出改變。因為很多時候,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往往與他們的父母密切相關。如果只解決孩子的問題,而忽視父母的問題,孩子的心理問題很快就會復發。這就像洗完一件臟衣服后再把它扔進臟水里。就像不洗一樣。馬上又臟了。你得換一盆干凈的水。
后來,通過跟蹤訪問,得知蕭靜的父母在縣買了一棟房子,她的母親在縣找到了一份工作,她的父親也答應每月回家一次,與家人團聚,并完成了孩子在縣中學學習的手續。后來,小靜搬去和父母住在一起。她的抑郁癥從未復發,她的學業成績也在穩步上升。
疫情期間,小靜母親所在的單位停止了工作。她陪小靜在家上網絡課,照顧小靜的工作和休息,與小靜溝通,并定期與我們面談。
經過細心的陪伴和小靜強烈的個人康復動機,她完全恢復了開朗活潑的性格,大大提高了學業成績。
聽到這個消息真是松了一口氣。

當一個家庭出現問題時,首先跳出來的是孩子們。
如果成年人真的愛自己的孩子,愿意為孩子做出改變和調整,愿意為孩子放下執念和偏見,愿意和孩子一起抵御生活的風雨,那么整個家庭就必然會向上更好地發展。
【今日討論】你的身邊有出現過抑郁癥的患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