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說到找工作的事,我覺得該查一查什么叫焦慮,學習一點心理知識,也轉移一下注意力。

01丨焦慮是什么?
百科解釋:
焦慮(anxiety),指個人對即將來臨的、可能會造成的危險或威脅所產生的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不愉快的復雜情緒狀態;是一種與恐慌、擔憂、不安、恐懼和緊張密切相關的心理和生理狀態。
它本身是人類一種正常的情感反映,一定程度的焦慮是正常生活的構成部分,但當它出現得過于頻繁、過于劇烈或者變得難以掌控時,就會形成情感性或生理性疾病。
有兩種分類:
現實性焦慮,表現為對現實的潛在挑戰或威脅的一種情緒反應,是一個人在面臨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時的一般反應。它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適應和應對環境的一種情緒和行為反應方式。
病理性焦慮,持續的無具體原因的感到緊張不安,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運動性不安,常常伴隨主觀痛苦感或社會功能受損。為了區分現實性焦慮,此處將病理性焦慮稱為焦慮癥。
焦慮癥狀有一種末日降臨的感覺,個體感到自己正在喪失理智或者即將暈厥、崩潰,軀體出現心跳加劇、頭頸部動脈搏動、喘不過氣、過度換氣、顫抖、大汗淋漓、全身乏力和頭暈等癥狀。焦慮的其他表現還有諸如感覺異常(如手足末端的刺痛感)、窒息感以及胸痛、胸悶的感覺等。
從程度上來分,可分為三種:
適度焦慮:是我們平時經常會經歷的一些情緒,比如面試前、演出前的焦慮感,這種焦慮會隨著事情的解決而消失,不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
喚醒焦慮:這種焦慮情緒在一個固定的事件發生前或者期間被喚醒,然后明顯干擾個體的表現;比如有的人每次面對游泳就很焦慮,可能與之前不小心被水淹過有關,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恐懼;
焦慮癥:往往沒有明確的焦慮對象,并且常伴有明顯的生理癥狀;分為廣泛性焦慮和突發性焦慮,這類往往演變成疾病,需要求助醫生。
適度的焦慮會讓人們的表現更出色,促進和加強軀體和智力等各方面的表現,有利于個體才能的發揮。過度的焦慮
至于想知道自己屬于哪一種焦慮的,這里我無法給出專業的有意義的回答。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焦慮程度已超出自己能控制和調節的范圍,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醫生的幫助。

焦慮和恐懼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焦慮和恐懼的神經機制是一樣的。
當你感到恐懼或者焦慮的時候,中樞神經系統會產生同樣的情緒反應和生理反應,心跳加速、呼吸加快、出汗、肌肉緊張,可能還有惡心想吐、頭暈目眩等;區別在于,當你恐懼的時候,你害怕的對象是明確的,但是你焦慮的時候,你可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怕什么,只是覺得好像有什么威脅在周圍,有什么壞事要發生,但不是那么明確。
焦慮有兩大構成要素:威脅,關切。
焦慮始于你意識到威脅的存在,生活中的很多事,任何一種情境如果將其視為威脅的話,都會使你感到恐懼、緊張,焦慮與威脅的事是相對應的,焦慮的強度與威脅的程度相一致。比如這次疫情,很多人都覺得焦慮,是因為感到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焦慮的另一個構成要素是關切。沒有關切,就不會焦慮,關切是指對人或事的在意。正如每個人只會焦慮自己的事,自己關心在意的人的處境,對陌生人、不熟悉的人,是很少會有焦慮的存在的。比如,為什么很多人明明沒感染疫情還是很焦慮呢,因為關切,越是關注疫情發展情況的人,越是盯著感染者數字增長的人,每天看疫情相關報道越多的人,焦慮感越重。
知道了焦慮是什么,那它有哪些因素引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