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
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抑郁,直到最近慢慢走出來,我才發現我之前早就抑郁了。
最嚴重的抑郁狀態是:
止不住的焦慮,半夜會莫名其妙的哭泣,早上不想起床,不想吃飯,不想做任何生活上的問題(晾衣服,做飯,刷牙,洗臉……)覺得極其浪費時間,但是會拼命努力工作,工作上好一些就會舒服一點,如果沒有得到價值感會更加崩潰,怎么做都覺得還不夠好。白天和人交往看起來還挺正常的。
各種測試一測就是重度抑郁,唯獨沒有去醫院。
最近也發現身邊有很多抑郁的朋友,孩子,所以寫一篇抑郁指南,建議家長閱讀。
先給到以下六點建議:
#1
單憑孩子一個人的力量很難走出來。至少我不行。
【我自戀的認為,大概是因為我太聰明了。所以這里:如果你自己或你的孩子足夠聰明,我建議不要一個人(不要讓孩子自己)去處理這個問題。
如果你覺得自己(或孩子)比較蠢蠢的,比較呆,反而更有可能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來,但前提家長不干擾。】
#2
這里我著重以走過來的身份寫給父母:
因為我直到現在才意識到,父母在對于我的病情,扮演著多么重要的角色!
他們是事情的大部分起因,同時也是協助我走出來的良藥。
最終讓我走出來的是生命本身的自然動力——也就是我自己本能想要活著,想要更好的勇氣。
父母謹記:孩子對于生存生活的欲望來自于可以自己為生命負責,和孩子成功分離是最終的目的。過程也許有放縱,有嚴厲,但最終去往父母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孩子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3
那些和我一樣進入這樣狀態的孩子,如果父母有改變的想法(請尋求專業協助,父母成長是最好的出路),請你也不要放棄自己,不要放棄他們。
可以先拿出50%的信任給他們,給他們提供支持你的建議,余下50%用來接納他們無法認同的時候去平靜的看待錯誤,這再正常不過了。
同時記得所有的目的都是支持我們自己自我負責,溫柔的離開別人的期待,成為自己。
他們也不懂得如何做父母,我們也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如何溫柔地對待自己,溫柔地對待所有的錯誤。
#4
我會詳細描述我的情況,如果感覺有差異(情況不同)請根據情況酌情更換你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完形的家長都懂的)
#5
我認為抑郁癥的孩子背上都有兩座大山——
1座是爸爸,1座是媽媽。
抑郁的原因是:
父母希望孩子如他們所想的而活。
不管是過度的壓制,還是過度的保護,都在給孩子一個——你不能如實做自己的束縛。
前者讓孩子知道做自己是羞恥的,后者讓孩子知道做自己是羞愧的。
如果這兩座大山還會自認為很聰明地運用其他親戚,老師,同學,朋友的力量去搞定這個孩子,那么離壓毀的時間就不遠了。
#6
如果抑郁的是你本人,并且父母已經在成長的路上,請你也開始做自我負責的工作,準備慢慢脫離這兩座大山。
因為當我自己在試圖走出來時會發現,是父母需要我,同時我也需要父母。
我不停地滿足父母的期待也是因為我怕離開他們我無法生存,只是自我欺騙地覺得都是他們的錯,因為這樣我就不用承擔責任(包括男女朋友)。
這種共生關系,是讓我焦慮,害怕,不安的關鍵。因為我無法真正為父母的期待負責,父母也無法真正為孩子負責。
起因
0~3歲基本在外婆家,外婆總是會告訴我:“你要懂事,你要乖,媽媽為了你工作才離開你。”
我接收到了外婆的心情,從那個時候我走到了外婆的位置,形成了一個幼兒決斷:“我要照顧我媽。”(期間我一直有照顧我媽的認知,我都認為是因為我爸不負責的影響,后來才發現是因為幼兒期間的決定)
這為我后來的抑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突破:這部分是靠我自己療愈和突破的,過程比較痛苦。而且是不止一次的突破,沒有學習成長過得很難走到這一步。而且這個突破順序是在很后面的。
早期
3~7歲爸爸媽媽給了我很多愛和關心,我相信這是我現在依然活著的勇氣來源之一 —— 它讓我還有希望相信愛。
7歲以后開始上小學,父母對我的要求直線上升,我成為父母斗爭的工具,他們會因為賭氣無視我。
二年級的一次80分考卷讓我意識到,如果滿足不了媽媽的要求,我是會被掃地出門的。
9歲時,在我媽媽的不斷努力下,(在我筋疲力盡的時候,不想去學習畫畫打了我一頓)我做了一個影響我生命的決定:
“我就是要努力優秀,即使是死亡,我不再關照我自己,直到讓你們后悔。”
這個決定的奠基石就是0~3歲的基礎,我需要為我媽媽負責,為她承擔,到了9歲更進一步。
我即使拋棄自己,也要完成父母的期待。
中期(1)
在我不斷的努力下,我快要達成了我9歲的目標,在班級各種事情:比賽、成績、課外學習、父母鬧離婚的壓力下,12歲那年,我生病了。
沒有預兆,不知道原因。
我似乎很平靜也很放松,終于我可以不用努力了。
也許那時候潛意識就在和我炫耀,我的目標達到了。如果沒有我媽的堅持,我極有可能那樣死去。
我現在仍然不知道我媽需要多大的承受力才能做到:幾乎獨自承受,并且在我面前永遠保持溫暖堅強。
這段經歷,我想,我到現在依然沒有全然面對,所以不多做贅述。
這個階段完全沒有時間考慮:學習,未來的生活,……只有不停的治療。
我媽說:那時候她只覺得一定能治好,所以治療就是了,其他的什么都沒想。
我想也是的,因為但凡她有一絲焦慮痛苦被我捕捉到,我都會因為愧疚不想生存。
也許也有我本能的求生意志存在,所以我也配合的完成了工作,沒有胡思亂想。(當然年齡小也有一定的好處,比較單純。)
中期(2)
如果這段時間去檢查,我感覺隨便也能測個中度抑郁。
我不想為游戲,為我自己辯解,我可以承認:
游戲的的確確毀了我,但同時也給了我時間,給了我家人時間。
基本康復治療回家后,我開始迷戀游戲。克制不住的想要玩,一開始我到別人家里去蹭電腦,玩QQ游戲(我知道這是一直以來都想玩的,只是壓制了),不玩我就很痛苦。
后來我媽就給我買了一臺電腦,讓我在家自由地玩,那時候大概我的眼中有火,迸發出來的都是欲望的光。
那時候我對價值感的匱乏大到極致。因為只有被父母滿意,我才能有價值,越來越多的條件讓我不斷的努力攀爬,而游戲給的價值極其爽快。
確實像很多父母說得一樣,游戲就像毒品,讓我悲慘的人生得到了唯一的快感。
很多父母覺得,把孩子的游戲搶走,孩子就感覺瘋了一樣。如果已經到了這種地步,請不要認為你的孩子還是那個孩子,他目前就是一個沒有情感的實現價值欲望的機器。因為太匱乏了。
我認為改變這個狀態的良性路徑就是先通過游戲讓這個欲望值降低。反而我會建議父母可以讓孩子享受玩游戲的過程,會降低他平衡欲望值的時間。就看父母有沒有這個膽子真的承認“我的孩子就是一個網癮少年也可以”,同時也需要立界限。
當時我的父母還沒有經歷學習,一開始給我的是負向反饋,一般的話就是:“少玩一點,為了你的身體,你可以學習一下嗎,吃飯總要吃吧,你都已經玩了8個小時了……”
我的感受是:擔憂害怕,覺得自己做的不對,可是我要抓緊時間玩,等他們回來以后我就玩不了了。游戲太可貴了。就像豬八戒吃人參果,我不用知道它什么味道,我知道好就對了。
所以即使我又在譴責自己,又停不下來,讓我的情緒更加的不穩定,以至于很長時間我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同時也認為自己就是個怪物。
不能理解為什么變成了這樣的樣子,可是無法解決,然后又害怕,所以逃避現實,在游戲里偽裝成很優秀的形象,惡性循環。
如果是自己面對抑郁問題也同樣的,不要腦子里有一個可怕的小人自我譴責。請接受你這輩子就是可能這樣完了,你可以玩到你離開這個人間,誰又能說人活著不是為了玩呢?
中期(3)
游戲陪伴了我最艱難的時期——13~17歲,這個時間段我沒有獨立的欲望,也沒有獨立的能力,也沒有任何面對問題的勇氣,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把我擊垮。
期間我會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去上幾天學,但我會為了逃回家裝病,而且會讓我的身體真的有生病反應。
在這個時期重點提醒各位父母:
不要認為孩子又可以了,他只是在試探你,是否依然對他有期待。
因為我害怕真實的做自己,會出現小時候的情形,比如考80分被掃地出門,所以我總是用比較合理的方式讓我可以做自己,比如生病。(這是潛意識的恐懼,控制不住)
不安會讓我不斷地進行試探,我當時選擇的試探方式有:
1、學習,上學。
2、在父母回來的時候假裝休息一下。
3、配合父母參加社交 。
4、告訴她我失敗的考試成績 。
我其實社交恐懼到什么地步呢,我出門都害怕喊叔叔阿姨,但是我會裝作是一個乖孩子,可能我的爸媽從來沒有發現過我是有社交恐懼的,因為我不敢暴露。所以那時候在他們眼里,我應該還是個優秀的孩子,實際上都是裝出來的。
這個期間對孩子最好的幫助是:
看到孩子真實的不好并且接納。
比如:我非常希望當時我媽媽可以告訴我,我看到你害怕和別人交流,你可以不去,等你想去了再說。
如果你是本人(父母在成長中),建議你如實表達自己的狀況,提速自救時間。
我媽當時做的也很好,記錄一下我認為對我有幫助的幾個點:
她會邀請我出去(很正常的期待),但是對我來說很可怕,但是她只是問我,我拒絕了她就自己出去。這給我后來的出門奠定了一定的安全基礎。
而且她邀請我上學告訴我,只是去體驗學校氛圍,不需要我任何成績。(缺點是學校沒有安排好,所以老師那邊不是很好交代,后來我又退縮了,因為影響到了其他同學。)
在我拿到35分的考試成績以后,我試探她:“我考了一個不好的成績。”
她說:“哦。”
很平靜。我看她沒有反應,
我說:“只有35分。”
她說:“哦。”
沒有肯定我,也沒有貶損我,讓我感受到我平靜的被接納了,這是很正常的事情。(這件事以后我才真的確定我媽放下了,后來我才和她表達,這是試探)
中期(4)
期間我還是一直用玩游戲來緩解我的痛苦,后來一個大的轉折點是:我想戀愛了。
戀愛是為了一個根本目的——我可以逃離這個可怕的家。
是的,我后來感覺到我利用了這個男人,我不斷的為這個男人負責,找出他的問題和缺點,但是就不離開他。
我身邊的朋友都認為我在自討苦吃,甚至有時候覺得自己是圣母瑪利亞,我在拯救一個受傷的男孩,我可以救他。
但后來我知道,我通過看到他的問題來緩解了我人生真正的痛苦。
所以我像一個老母親一樣守著他,使他無法長大,也讓我自己停滯在找別人的問題上。
這個期間我很痛苦,但也因此不斷在成長,因為逃離了原生家庭,讓我有了喘息的機會,(因為小時候的痛苦很難被父母用一兩年的努力所瓦解,父母的接納是給了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并不能真正幫到我長大,所以學習和療愈創傷,我認為是必經之路)同時有學習成長的基礎,使我有了一些基本改善。
康復期(重度情況)
其實在康復期,我的情況才是最嚴重的,這段時間就是我寫在開頭的那段反應,是在和前男朋友分手以后。
這里成為我人生一個重大的轉折點,是因為我第一次去真正負起自我選擇的責任。
選擇【分手】,當時我媽并不同意,她認為我又為了對抗她,所以選擇分手的嫌疑,但那時候我用一句話讓她選擇了支持:
我并不認為,我和他分手就會變得更好。我知道和他在一起會有在一起的苦,不和他在一起我一樣要吃苦,可是我選擇吃分手的苦。
這是我真正意義上第一次脫離我媽的思維做的重大決定,因為我決定承受我媽的難受,我前男友的難受,我自己的難受,并且為我接下去的路負責。
即使這條路是真正意義上的沒人給我指路。我決定承受了我對未來的恐懼(因為我的指路人是我媽,我從小到大不敢走她不認同的路),開始了真正的自我負責之路。
這比較符合中醫理論的瞑眩反應(是指人的體質或身體機能由不好轉好(如:酸性體質變為健康弱酸體質),或人體在排除毒素時(如藥品、食物中農藥、人工添加劑、飼料中的荷爾蒙、抗生素、人體產生的廢物等殘留)身體的反應,所以又稱為排毒反應或者調整反應。瞑眩反應是暫時性的。)
這部分我不得不說完全靠了堅實的學習基礎,因為和前男友分手,所以我把重心放在了工作上,而且因為本身家里就做這方面,所以沒法逃離,(梳理了很長時間關于如何協助別人成長和如何療愈自己)當時有一些自責,認為自己就是做心理以及成長的,怎么還會出現這樣的反應。現在我認為這是“黎明前的黑暗”。
我寫出來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可以通過我的案例,去看到和接納那些看似很黑暗很恐怖的時刻,如果不能接納它,我們就無法真正讓這份感受流動和消失。
那段時間備受煎熬,我也不斷的在厘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此我依然發現我還在不停地背負我小時候的決定——為我媽負責。
所以我的工作也是為我媽做的。那時候我可以工作到半夜,在我發現“我的命和為了我媽只能選一個的時候”痛苦達到了極致,我還是無法自己做決定,這個時候依然感謝我媽,她給了我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可以找她的安全感。
那時候我撥通了她的電話告訴她“我不想做了,”她說“好。”
于是我的心放下來了。從那以后我的反應開始好轉。并不是真的不想做事了,而是我不想再為了她做事了。
后記
我說說為什么期間我幾乎沒有提到我爸,因為我爸可以說是一個反面教材,在任何時候我都認為他沒有幫到我,都做了錯誤的決定。
比如說我記憶中我生病以后,他一天只對我說三句話:
1、今天藥吃了嗎?
2、好了,休息一下了。(不要玩游戲了)
3、今天學習了嗎?(全程皺眉)
甚至把一些老師的習慣帶回家(我爹似乎比較習慣諷刺學生,所以諷刺我也是家常便飯)。
但為什么最后要提呢,這也是為了提醒已經走上成長之路的家人們,如果你們家里有一個人“拖后腿”,我的建議不是改變那個拖后腿的人,而是做你能做的事情。能做到這一點,那個“拖后腿”的人,也會成為家庭中一個重要的角色。
唯一一次我認為他協助到我的是:
在一次爸爸媽媽和我的會談中,我哭著表達我做不好任何事情,那個從來對我只有更高要求的爹他說:
“不是后代就要比前一代好的。你可以不如你媽。”
這句話給了我200%的力量。這句話的來源,我相信是我媽不斷的改變,和我自己的不放棄,讓他看到了溫暖和希望。
曾經的我和他永遠是敵對狀態,從來不接納他是我爸。當然還有很多故事這里就不多贅述了。
人生有很多艱難和黑暗,我認為我自己走過來不是全靠朝向光明,而是我們家敢去面對黑暗。并且堅定的認為,黑暗的背后也總有光。這也是學習成長的重要性,如果我沒能學習,我可能在超越痛苦的時候就不想活了,甚至傷害別人傷害自己。
然后是我現在已經結婚了,基本算是閃婚啦,目前狀態是很幸福的,但是我個人覺得目前時間來說,不足夠說明我們經營的很好,也不能作為比較客觀的參考,所以不多做描述,等以后有機會再說。
最后我不認為我很好,很優秀,我很普通,甚至有一些冷漠,經常裝模做樣的開心。但是這些都不妨礙我有時候可以真實的做我自己了,并且我也能好好的完成“社會我”的工作。
我在努力做到“讓自己舒服也讓別人舒服”的狀態,這并不是不可實現,也不需要過多的壓抑自己,這讓我感覺很好。
我不知道我表達清楚了沒有,~不過也不管啦,只是希望這篇文章能對部分人有一些小小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