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問:我老公有非常壞的生活習慣,晚上不睡覺,邊聽相聲邊喝酒到凌晨,早上不起床,我焦慮孩子像他。
答:有個實際案例,一個媽媽跟自己老公關系很差,于是,她不停地告訴兒子:你爸爸是個酒鬼,是個對家庭不負責任的混蛋,你千萬千萬不能像你爸爸一樣。
于是,這個兒子跟媽媽一起鄙視爸爸,向媽媽保證自己滴酒不沾。果然從小到大兒子一直煙酒不沾。后來兒子結婚了,突然有一天開始酗酒,醉酒回家罵老婆,變得跟爸爸一樣。
這是什么原因呢?
每個孩子都天然地渴望認同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關系很差,并且要綁架孩子站在自己的一方疏遠另一方,那么孩子心中就像被插了把刀。
孩子意識上跟媽媽站到一邊,疏遠爸爸,那么孩子潛意識里對爸爸的愛和渴望怎么辦:于是,等自己結婚了,潛意識指揮自己,通過變得跟爸爸一樣酗酒,去表達對爸爸的愛。
所以,如果夫妻之間感情甜蜜,這對孩子來說是最放松的事情。如果夫妻感情不好,那么一定要注意:把大人之間的沖突限制在大人之間,不要引火到孩子身上。
你若不喜歡自己的老公,看不慣他的“陋習”,沒關系,對于兒子,允許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到父親,用自己的感受去體會父親。也許兒子會看到跟你看到的不一樣的父親,比方說,即使一個酗酒的父親,也是有父愛流露的時候。
這樣,兒子能夠不受干擾地跟父親建立關系。于是,兒子就不需要通過行為上認同父親,來表達對父親的忠誠。兒子既可以理解父母有父母的命運,又允許自己去創造嶄新的生命體驗。
另外,當你放下改造老公的期待,對老公的所謂“陋習”不再焦慮不安,也會很有利于老公的成長變化。沒有心理問題會永恒持續,除非我們一直想要改造它。

二
問:我內心深處總是覺得自己學歷不高,家境不好,人際關系不好,性格不夠外向,很難找到份高工資的好工作,找的都是經常加班工資又低的工作。存下來一點錢都是給媽媽給弟弟,給自己花點錢就有罪惡感。
答:你給“不配得到幸福”找了一些原因,諸如“學歷不好”“性格不好”,等等,并且深信是這些原因導致自己不配得到幸福。
我們想一想,難道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貌比潘安且自帶千金財富?當然不是的。
每個孩子赤裸裸的降臨到世界上,對于父母來說沒有實際的用途,既不能哄父母開心也不能幫父母干活,前途未卜。
但是父母依然無條件地愛著這個孩子,好像他就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存在。因為這樣的愛,孩子覺得自己是珍貴的,配得幸福的。而不是得“學歷很高”“聰明漂亮”才配得幸福。
可現實是,能被這樣無條件愛的孩子很少。尤其是女孩兒,可能殘忍地發現:弟弟就是能得到重視,而我不能,于是你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好,導致得不到父母的愛。
真相是:父母就是不愛你,偏愛弟弟,跟你“好不好”沒有關系。如果你賺得很多,父母也許會重視你,重視的目的是向你要錢,而不是愛你。
你現在的困境,不是因為學歷和性格,而是潛意識里深信自己不配得。覺察這個潛意識劇情,告訴自己,父母不愛我,不是我的錯,不是我不夠好。我要直接去感受和鏈接真實的世界真實的人。

在真實的世界里,只要肯用心做事情,人都可以獲取好的工作,好的報酬,做出讓人敬佩的事業。
三
問:老師我想請教一下,我的童年很痛苦,沒有父母沒有愛。現在生了寶寶快五個月了,心里很不安,總是妄想孩子會出事故被綁架,或者誰會來搶走孩子。
答:這種感覺,很多父母都有。它是我們內在的劇情。
童年美好的感受太少,被父母剝奪了太多,以至于當一個美好的新生命降臨,當一個美好的關系開始出現,我們不敢相信。很恐懼這種美好會被摧毀、被剝奪。
當出現這種恐懼時,溫柔地對自己說:沒關系,我允許恐懼焦慮流經我,它只是一個童年的劇情而已,它不會傷害我,更不會傷害我的孩子。在真實的世界里,我配得到幸福,配擁有跟孩子之間親密幸福的關系。這是真實的。
四
問:老師您好!我大女兒現在上高一住校,昨晚她打電話告訴我她被宿舍的同學們孤立了,我該怎么做?
答:當孩子說自己被孤立了,父母的第一反應可能是著急想要解決孩子的問題。
察到這個焦慮,把自己放空,不去想要改變什么。只是傾聽,確認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自由的表達。看似很無為,但是你的陪伴和傾聽,就可以幫助孩子梳理感受,看到真相,自己發掘出改善人際關系的智慧。

五
問:李老師您好!我老公老是夢見我出軌,而且還在夢里打我罵我。可是在現實里他又對我很好。這是什么心理呀?
答:解夢需要更詳盡的資料,才能比較準確。
我這里就簡單粗暴地給一個假設,不一定對,僅供參考:老公夢見你出軌,并且打罵你,這是攻擊性在夢里的表達,所以推測你老公平時對女性,尤其是媽媽,很難表達攻擊性,難以捍衛自己的界限。
所以,要在夢里先假設自己被女性傷害了,然后就可以理直氣壯的反擊女性了。
這樣的男性平時不擅長表達自己想要什么,不夠堅持自己的主張。生活中可以多鼓勵你老公說出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鼓勵他釋放攻擊性。這樣他會變得更有男人味兒,更有主見。
六
問:親愛的雪,娃小學五年級,前段時間因為作業未完成不肯上學賴家里,怎么破?
答:當你想要破解的時候,就意味著想要改變孩子。而所有想要改變孩子的想法和行為,都會讓孩子的狀態更加固執。
他只是在體驗這個過程:作業沒完成,有某些情緒體驗,于是暫時不上學。
如果你想要有所幫助,第一覺察自己的心態,讓自己處在愛中:好奇,開放,不評價,不期待。
帶著這樣的心態,可以去了解孩子的感受,無論孩子說出什么感受,什么想法,都只是去傾聽,去確認,而不要試圖糾正、教育孩子。孩子會更順利的渡過這個體驗,而后自己決定是否去上學。
七
問:老師經常說“做自己的好父母”可是有時候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分不清什么是身心的欲求什么是腦袋的需求,該怎么給予自己呢?
答:多感受身體,跟身體在一起。真正想要什么,那種感覺是從身體生發出來的,而不是沒有身體感受,只有頭腦想法。
如果我們過去經常跟身體割裂,會忽視身體的感受,那么可以通過做一些事情來鏈接,比如感受呼吸,做瑜伽,健身等各種鏈接身體的方式,來恢復跟身體之間的鏈接。
等我們逐步恢復對身體的感知,身體會越來越健康,而且清晰直接的對各種事情做出判斷:選擇哪種服飾,選擇哪個人合作,選擇哪個餐館吃飯,等等,都會越來越有品位和判斷力。
分享一個網友的例子:
這段日子每天先在床上躺一下,感受一下自己想吃什么,得到信號后,立馬飛奔到附近市場精挑細選原材料,再回家慢慢地做好。
有很多次,咬下食物的瞬間,眼淚就噴涌而出,因為,自己的需求被看到,被及時滿足,感覺真的太美好太感動了……

八
問:想哭但是不敢哭得太大聲,怕被爸媽聽到,會羞恥。
答:我也是這樣,父母無法承受我的情緒,所以希望我永遠沒有情緒,于是我對自己的情緒感到羞恥,不自覺的壓抑。
覺知到這個過程,做自己的好父母,確認自己想哭的感受,允許自己盡情哭,允許各種情緒流經自己。然后,如果你有咽炎、扁桃體炎,都會改善很多。
九
問:老師,3~6歲兒童的性指向異性父母,我家男娃4歲晚上一定要和我睡,不愿意自己睡,會對他以后有影響嗎?
答:通常來說,3歲進入俄狄浦斯期,需要分房睡,尤其是要和異性父母分開。
但如果嬰兒期親密鏈接不夠,孩子的心理發展卡住,渴望跟媽媽同睡,這個渴望也很正常。所以,可以選擇折中的解決方案,白天盡可能多跟孩子親密互動,晚上讓兒子睡在老公的一側,逐漸分床,分房。
十
問:李老師,您好!我發現11歲兒子在日記里寫了些對班上一女同學喜歡之情。我驚慌、氣憤,不知所措。求助老師。
答:去感受自己內心的驚慌、憤怒,這個感受與孩子無關,是自己內心的結。
為什么異性之間的歡愛之情,這人類最原始最本真美好的感情,會觸發你內心這么多痛苦感受?從這里開始覺知,深入自己的潛意識,打開成長之門。

十一
問:我兒子十歲天天看電腦或者手機看到十二點,我知道這是缺乏安全感,匱乏愛。可是我還是會叫他看看書,聽聽故事。
答:如果你感受到了孩子的匱乏感,那么你可以做的是,用愛去彌補孩子內在的黑洞,而不是糾正他——讓他的行為跟沒有匱乏感的孩子一樣——喜歡看書聽故事。
愛的方式是,孩子感興趣手機,就給予他百分百的自由,試著找一些孩子喜歡的方式去跟孩子建立親密鏈接,比如擁抱,做些游戲,甚至一起玩網游。
正如我的書《當我遇見一個人》里面寫的: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十二
問:嬰兒時期如覺得自己帶得不夠好,在以后可彌補回來嗎?
我寶寶有時性子很急一秒鐘都等不了的感覺,比如他餓了,我給他沖奶粉,他就是一秒鐘都不能等一直哭,我說這水要涼一下才能泡,他就是要馬上吃到,否則就一直哭一直哭。
答:嬰兒期沒有被及時的回應,孩子總會處在得不到的恐懼中。看到孩子的情緒,確認孩子的情緒。
比如對寶寶說:媽媽看到你很著急,非常想馬上喝到奶,媽媽知道了,媽媽懂得寶寶著急。類似這樣的安撫語言,回應孩子。
重新給孩子建立“自己一定會被回應,媽媽很愿意滿足我的信心”。
十三
問:老師,你好,我家孩子小時候沒被富養,現在他基本不會主動要東西了,怎么辦呀?做事情也比較慢,尤其是吃飯。
答:先從給孩子百分百的自由開始,孩子自己的事情完全由孩子一個人做主,大人尊重界限不再操控,孩子的活力和感受力就能自己恢復,然后他會開始慢慢覺知到自己需要什么,父母及時回應和滿足他的需求,于是寶寶就滿血復活啦。
曾經,我侄女也是做事情慢吞吞,不主動要東西。后來她爸媽聽我的建議,給孩子百分百的自由,才一周的時間,孩子就會開懷大笑,清晰表達自己想要什么。

十四
問:老師,我家孩子現在2周歲2個月了,一直吃母乳,不好斷呢,我是一直順著他讓他自己決定什么時候不吃?還是怎么?
答:問問自己的內心,你愿意繼續哺乳嗎?如果你舒服孩子也舒服,2周歲2個月繼續哺乳又如何。
如果你內在已經不想哺乳了,那就誠實地告訴孩子:媽媽不愿意再喂奶,而不是你繼續吃奶有錯。
十五
問:我最害怕的一件事是孩子說:媽媽陪我玩,我一聽到這個就渾身難受,想逃走,很排斥,感覺陪他玩會要我的命。
答:很棒的覺察。
對于孩子,可以先讓孩子知道:媽媽暫時不愿意陪你,不是你的錯,是媽媽內在需要一段時間去成長。
對于自己,允許自己暫時不能陪伴孩子,允許自己排斥孩子,給自己足夠的時間。覺知這種排斥與被排斥的關系模式:這是過往童年的模式,是一個劇情,你可以擁有比這個劇情更寬廣、更自由的人生體驗。
十六
問:我從小幾乎都是一個人,不知道怎么跟人親密相處,心中有很多恐懼,害怕沖突,總是抑郁煩躁,我該怎么調整?
答:先允許自己不知所措,抱抱內在恐懼的小孩兒。陪著她慢慢的感受這個世界,一點點長大。煩躁的時候抱抱這個小孩兒,對他/她說,我知道你煩躁了,我陪著你,慢慢來。

十七
問:我跟單位女領導建立不起很好的聯系,感覺她老為難我,這跟童年有關么?
答:可以覺知下這種彼此為難的感受,是不是在童年有過類似的感受,比如:總被媽媽為難。覺察到這個輪回,試著讓自己跳出劇情,不再扮演被媽媽為難的小女孩。試著去看到真實的領導,或許跟媽媽不一樣呢。
十八
問:女兒四歲多,老是不斷的要求父母做各種事,不答應她就一直哭,她一直哭我就很煩躁,想打她,覺得她在威脅我。
答:孩子的人格若想健康發展,需要獲得一種信心:父母愿意被我使用,愿意順著我的意愿。尤其是嬰兒時期,這種渴望尤其強烈,希望媽媽能夠敏銳的覺察到自己的所有需求并且滿足自己。
如果嬰兒期沒得到足夠滿足,孩子可能大一些的時候,再一次渴望掌控父母。這種情況,盡可能把4歲女兒當小嬰兒去滿足,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真心愿意滿足她。那么偶爾不能滿足時,孩子也就能夠接受了。
彌補了嬰兒期的遺憾,孩子的人格能夠更加茁壯健康,將來在人際關系中,不會陷入控制與被控制的劇情。
十九
問:愛你!李雪老師!好吧!接下來我要開始李氏瘦身法!
答:李氏瘦身法,是一種極度舒服的瘦身法。
方法是:溫柔的覺察自己想要吃什么,及時的滿足自己。比如想吃雞,那么買一只好吃的土雞,感受自己想怎么做這只雞,細膩的體驗烹調它,享用它的感受。讓這個過程中,盡可能多覺知身體,感受身體的感受。做自己的好父母,全心全意的滿足自己,享受食物。

二十
問:最近網購上癮,買的都是便宜貨,心里有個價格線,覺知到自責內疚恐懼匱乏,一堆垃圾堆在家,怎么破?
答:先允許自己買一堆“垃圾貨”,體驗這種體驗,不評判自己,讓所有的自責內疚恐懼等感受流經自己。慢慢的,當內在放松下來,就能安然挑選自己真正喜歡的。品位會在這個覺知體驗的過程中,一點點增長。
二十一
問:從小都有一種得不到想要東西的絕望感,很深很深,怎么破?
答:我也有,我覺察到那是媽媽投射給我的絕望感:你什么都得不到的,別想了,別掙扎了。在這種信念的催眠下,自身變得很虛弱,無力去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體驗。
破解的方法是,每次升起這種感覺,保持覺知:這只是童年經歷給我的催眠,不是真實的世界。真實的世界里,我可以感受自己想要的,一點點滿足自己,重新做自己最好的父母。
二十二
問:我兒子快6周歲了,每天總要跟我搶手機,他要爭去玩游戲,我是痛痛快快給他玩么?
答:你倆可以一人一個手機,都痛快玩游戲,甚至分享下游戲的感受,透過游戲建立親密。記得,跟家人之間無論遇到什么事情,創造流動。
擰巴的,不是愛。
二十三
問:我兒子快6周歲了,假如以前一些對他做得不足的,現在來得及修正吧?
答:來得及。父母成長,會即刻反應到孩子身上,父母成長就等于教育孩子。孩子會通過退行來彌補過去的創傷。
比如6周歲的孩子,得到愛和自由,可能變得像小嬰兒一樣“無理取鬧”,這時候父母要警覺,這是孩子修復創傷的信號,繼續給予飽滿的愛和自由,孩子就可以修復自己啦。

二十四
問:想滿足自己,但沒錢怎么滿足自己,不滿足自己就會一直窮。
答:滿足自己,不需要從保時捷開始。哪怕是細心感受自己想喝什么,比如想喝茶水,就好好泡杯茶給自己。聆聽內在的感受和需要,溫柔的呵護自己。
二十五
問:孩子看到玩具想馬上買到,我要求網上買價格低,孩子就不愿意等,我該順著他嗎?
答:最重要的是自由。既可以馬上買,即刻享受,也可以等一等。
要想有這種自由,需要先滿足孩子即刻得到的心理需要,然后孩子就能夠理智衡量,自主決定要不要延遲滿足自己了。
二十六
問:按照二元原理,如果說痛快滿足是養育豐沛滿足孩子的重要元素,那么另一個重要元素是什么呢?
答:另一個重要的是,不愿意或者不能痛快滿足的時候,清晰的界限告訴孩子:你的欲求很美好,只是我不愿意滿足你,不是你的錯,也不是我的錯。
二十七
問:我擔心把孩子限定在一定額度里了,讓孩子內心匱乏,請老師指點,謝謝。
答:給孩子限定額度沒有問題,只要有清晰的界限:我給你這個額度,是爸爸媽媽目前只愿意付出這個額度,而不等于你只應得這個額度,不等于你超出額度的欲求就是錯誤的。

二十八
問:孩子老是想玩手機游戲,我又害怕傷害她的眼睛,我是該滿足她呢還是怎么辦呢?
答:如果你擔心孩子眼睛受傷,因而去制止孩子玩游戲,可以想像,這必然會造成雙方的緊張和沖突。
會痛的,不是愛。
那愛的表達方式是什么呢:既然希望保護孩子的眼睛,那么就去試著去輕撫,親吻孩子的眼睛周圍,幫孩子放松眼睛,恢復孩子跟身體的鏈接和覺知。
跟身體有鏈接的孩子,身體不舒服時,比如眼睛干了,腰酸了,自然會去活動活動,換點別的事情做。而被父母限制玩游戲的孩子,逮住游戲拼命玩,不會顧及身體。
二十九
問:還有一點疑問,其實主要是自己的焦慮,比如孩子睡覺的問題,孩子入睡有點困難,但是晚睡又擔心影響身體發育。
答:孩子入睡困難,排除生理不適,就是渴望跟父母的鏈接更深入。所以可以考慮在入睡前一個小時,爸爸媽媽不工作不手機,專心陪孩子,進行一些肢體親密互動,孩子便可以睡得安穩甜蜜,同樣也增進夫妻之間的幸福感。

三十
問:① 對于一些飲料或垃圾食品應如何拒絕?② 不斷購買類似玩具,如樂高,應如何引導?
答:① 不斷吃垃圾食品飲料,是因為孩子之前被限制零食,導致孩子對零食的感受能力差,品位不高。徹底放開限制,并且盡可能提供高品質零食給孩子,孩子會逐漸對選擇零食形成自己的品位,并且知道自己的身體需要多少,自動適可而止。
② 玩具也同理,在你經濟愿意承受的范圍內,任憑孩子自己選擇。如果超出了你愿意承受的經濟范圍,就坦然告訴孩子“我舍不得花錢買再多的玩具了,目前只愿意花這么多”。
切忌去評論孩子的欲求:你已經有那么多樂高了,為何還要買。
三十一
問:老師您好,我覺得自己應當被升職加薪,卻羞恥于向領導開口,這種羞恥心如何克服?
答:恥于向領導提出加薪,是把領導投射成了內在苛責的父母。
小時候我們的欲望總是被父母評判為可恥的,于是我們忍不住預設領導也會像父母一樣評判自己。覺察這份投射,告訴自己:真實的領導不是我的父母,我配得到匹配我勞動價值的收入。
三十二

問:好多人總是覺得孩子什么都想要,都想買,欲望會永無休止。其實不然,從小被及時滿足的孩子越大越好商量。
答:是的,所有不達目就撒潑打滾的孩子,都是經常被延遲回應、被評判欲望的孩子。被充分滿足的孩子,有品位能夠挑選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不會無節制的沉迷物質。富養出來的孩子,面對物質誘惑,自然具有高貴淡然的氣質。
三三
問:老師,您對“延遲滿足”這個觀點怎么看?
答:孩子如何發展出延遲滿足能力?這需要父母無條件的,及時的回應滿足孩子。孩子對獲得回應充滿信心,自然能夠在條件暫時無法滿足自己的時候,不著急,不生氣,能夠接受生活中不如意。
從出生就被及時滿足的孩子,大概到1歲,就變得很好商量,父母不能及時滿足孩子,孩子也不會撒潑。
經常被父母刻意延遲滿足的孩子,內心充滿了得不到的焦慮,和不配得的羞恥,在被拒絕的時候,容易歇斯底里。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變成一個無法表達自己欲求的,沒有熱情活力的可憐人。沒有熱情活力,不懂得表達欲求的人,在社會上必然會是較為失敗的那一類。
(作者:李雪,心理學學者,從事心理學研究十余載,創辦「初心心理」;暢銷書作家,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走出劇情》《有限責任家庭》)
(今日話題:
這些問答解決了您的疑惑嗎?您還有哪些問題?
請到評論區留言,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轉發分享!)